中药世界《伤寒杂病论》(51)
特别是本文中的中药,要在执业中医的指导下使用。
写在前面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小青龙汤,一种强止咳剂。服用小青龙汤确实见效快,但不宜长期服用,否则会耗气耗力,因为其中含有大剂量的具有散结作用的药物。所以服用小青龙汤一定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而变化。
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这些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我们会一直讲咳嗽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如何根据其证候变化进行巩固治疗。
不要小看这种巩固治疗和调养。很多患者因为过不了这道关,逐渐变成了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心病。
咳嗽没有经过仔细的辨证调理就治好了,然后拖成慢性病的例子太多了,医院的呼吸内科,那里挤满了慢性支气管炎和慢阻肺的患者。
所以咳嗽后期的护理太重要了!
现在来说说服用新温标散后常见的情况:咳嗽好转,但气息冲上来,头晕,排尿困难!
所谓气上冲,就是气上冲,导致头痛、眩晕、头晕、呃逆、胸闷、心悸、多汗等一系列症状。
为什么服用小青龙汤后经常出现这样的症状,咳嗽有所好转?
这是小青龙汤的特点决定的。
我们来复习一下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组成,其中麻黄的分散作用较强。如果重复使用或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气机紊乱,上冲或外冲下冲。
冲上去,有时候和水一起喝,会口水多,口干,心悸动,脸红,头晕目眩!
向外向下冲往往会导致饮料从心脏溢出到肌肉表面或下肢。
胃气上涌,气机失调,不能补肾,因而“小便不利”。
如果患者身体虚弱,用药的话副作用会更大,口中脉沉,足中脉弱,甚至手足虚脱。口脉深则表证已去,足脉弱则下元虚弱无力,手足昏厥则说明患者气血津液外散,血虚不达四肢,甚至瘫痪。
可以看出,以上症状都是辛散重用造成的,所以不仅用小青龙汤,重用其他散结散结的强力方剂都容易出现这些症状。
我该怎么办?
在小青龙汤中,麻黄是最有效的药物。现在患者表邪已去,口不浮,出现气短、口干、面红,甚至手脚麻木等症状。所以第一步是除掉麻黄。
撤了麻黄后,小青龙汤的宣散之力便减弱了,面红耳赤,眩晕等症状就会改善。
同时加用茯苓,茯苓本身药力向下,有抑制气上冲的作用,也有安神平悸的作用,还有利尿的作用,可以解除小便难。
再用炙甘草固补胃气,生胃津;五味子收敛气阴,固摄肾气。
一般认为桂枝有平复心悸动的作用,这可能和桂枝有温通经脉的作用有关,所以还应该留用桂枝。
这就是桂苓五味甘草汤了——
让我们看看它的功用和组成:
服用小青龙汤后,唾液多,口干燥。寸口脉沉,尺脉微,手足冰冷,麻痹不仁。患者自我感觉气从小腹向胸咽冲,面色红赤像醉酒一样,湿气向下肢流注,小便困难,经常头部眩晕,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炙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
上面四味药,用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临床延伸运用:还能治疗上盛下虚,虚阳外浮引起的面部潮红,满脸皮疹
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实质是,各种原因(不仅仅是宣散解表药),引起的下元气津亏虚,气往上冲,心悸,面部烘热,头目眩晕等症候。
所以除了用来治疗咳嗽后期症状,这个方子还能治疗上盛下虚,气往上冲,虚阳上浮的一些疾病。
大塚敬节就用它来治愈过脉沉微,下肢冷,体质虚弱者出现的面部潮红,满脸皮疹,水疱,瘙痒,灼热感;还曾用它来缓解了伴有下肢发冷,面热头重,气往上冲的中耳炎患者出现的耳痛,耳堵。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面色发热至极,可以再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用大黄以清热凉血。当然为了大黄防止清热太过,或损伤胃气,一般来说在使用大黄的时候,应该使用干姜/生姜以鼓舞胃气,以免患者从虚热证堕入虚寒证。
这种奇妙的配伍方法,可以参见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加减方: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