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耳鼻喉科疾病,生活中稍微不注意如洗澡、洗头发、游泳时水流进耳朵就会引起发炎,或掏耳屎时用力过度也会损伤内耳引起发炎。生活中要保护好耳朵,一旦发炎要及时治疗,免得耳痛伤害身体,听力下降影响生活。
中耳炎的分类较多,常见的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发病超过一月以上的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中耳的其他各部,如乳突的黏膜也有较轻微的炎症。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不仅位于鼓室,还常侵犯鼓窦,乳突和咽鼓管。患者可出现耳鸣、耳溢液、听力下降等症状。中耳炎的致病原因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细菌、病毒或念珠菌在咽鼓管感染。常发生在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引起中耳炎。大部分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再者是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还有就是游泳时不小心呛到水水吞入口中和吸进鼻腔内再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还有就是洗澡、洗头发时,水顺着头发脸颊流入耳朵引发中耳炎。
中耳炎常见的临床表现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部疼痛、耳道排出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但不同类型的中耳炎具体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减退、耳部流脓等症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部反复流脓、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有些患者还可伴有头晕。检查:早期鼓膜充血,标志不清,鼓膜向外膨出。穿孔后可见搏动之亮点,分泌物从该处涌出。诊断原则一般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病史及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耳镜检查),医生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但是在诊断的同时医生常需要排除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如慢性鼓膜炎、中耳癌、结核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外耳道炎等。治疗治疗原则中耳炎的治疗以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恢复听功能为主,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一、全身用药1.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有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胶囊、氨苄西林胶囊)、先锋霉素类(也称头孢菌素类有头孢氨苄胶囊、头孢拉定胶囊、头孢呋辛酯片、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头孢地尼)、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麦迪霉素类、螺旋霉素、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通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口服或者静脉滴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早期用药及时,可防止鼓膜穿孔。
2.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等可帮助缓解患者的耳痛以及发热症状。二、局部用药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药物,用于辅助治疗。
2.血管收缩剂:用含有血管收缩剂的滴鼻液滴鼻,可帮助改善咽鼓管通畅度,减轻局部炎症,可用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萘甲唑啉滴鼻液。
3.乙醇制剂: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3%硼酸乙醇甘油、3%硼酸乙醇、5%氯霉素甘油等滴耳。
4.局部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滴耳,可帮助控制局部的感染,可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可的松滴耳液、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滴耳。
三.治疗方法一般建议先用一种口服抗生素和局部外用滴耳液治疗,耳痛或头痛可加上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与抗生素一起口服治疗。四.生活防范1.患者洗头、洗脸、游泳时可用干棉球阻塞外耳道口防止耳内进水。2.不要大声吆喝。不要抠耳朵,保持耳内清洁。3.患者要学会正确的滴耳及擤鼻的方法。4.对于耳部疼痛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热敷的方式缓解。5.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清洁卫生。6.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和呼吸道传染病。
本文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医学书籍和网络资料撰写而成,如有使用不当的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q/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