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或卡他性中耳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且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生。一般来说,儿童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绿色标记处为鼓室及咽鼓管??
一、为什么会得分泌性中耳炎?耳朵分为外、中、内耳,中耳腔通过前内侧的咽鼓管通向鼻子的后方,也就是说咽鼓管是连接耳朵和鼻子中间的一个管道,它最重要功能就是保持中耳腔和外面的压力平衡。当感冒或其他原因导致咽鼓管不通畅时,中耳腔内的空气就会被人体逐渐吸收掉,耳朵就开始发闷、甚至积液。因咽鼓管在小儿比较宽、短、直,在成人比较窄、长、斜(如下图所示),且儿童抵抗力不如成人,容易感冒,所以中耳炎在儿童更为多见。由于10岁以下的儿童会出现鼻子后方腺样体的生理性肥大,堵塞咽鼓管在鼻子那端的开口,也会出现此病。
二、分泌性中耳炎会有哪些症状呢?在小朋友,有些会自己告诉家长听不清声音,有些则是家长发现叫他不答应或者看电视时电视播放声音比以前增大。在成人,最先感觉到的就是耳闷和听力下降。耳朵内像塞了团棉花一样,自己讲话像被蒙在鼓里,声音很大却出不去,听别人讲话又听不太清楚,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或重复讲才能听清。也有很多病人会伴随耳痛、耳鸣等不适。
三、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
1、保守治疗
①鼻腔收缩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
②黏液促排剂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内积液排除,改善黏膜黏液毯的清理作用。
③抗生素在急性期内,可短期内使用敏感抗生素。
④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无糖尿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口服,但只可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
⑤鼻用糖皮质激素改善鼻腔炎症状态,消除炎症介质,且相对口服糖皮质激素更为安全,局部作用于鼻腔、鼻咽、咽鼓管,全身副作用小。
⑥咽鼓管吹张可采用吹吹气球、嚼嚼口香糖、捏鼻子鼓鼓气等方法促进咽鼓管开放。
2、手术治疗
大部分病人通过药物治疗都能康复,如果规范地保守治疗两个月,仍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就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手术通常选择鼓膜穿刺抽液:在鼓膜上切个小口,把里面的积液排出,然后放一个通气管在鼓膜上,方便引流耳内积液,同时保持中耳内外压力一致,促进咽鼓管功能的康复。大部分的病人在做完手术后听力会有明显的改善。
四、术后注意事项1、耳内不能进水!如果耳内进水,污水会沿着通气管进入中耳,导致中耳感染、流脓。所以,平时洗头发、洗澡一定要把耳朵堵好,避免进水。
2、避免感冒!感冒可能会使中耳炎复发,或者合并化脓性中耳炎。
3、不要掏耳朵!做完手术后,耳内可能会有瘙痒、异物感,这都是正常的。千万不能拿棉签掏耳朵,盲目掏耳可能会把鼓膜上的通气管带出来,或者把通气管推进中耳腔,掉到耳朵深部,可能就需要再次手术将它取出来。
4、中耳通气管一般需佩戴三个月至半年时间,定期到门诊复诊,了解咽鼓管功能恢复情况。如果功能已恢复,可以取出通气管,鼓膜会自行愈合。
五、如果不做手术会怎样?如果该做手术而没做,拖延治疗,耳内的分泌物会由稀薄的水变成粘稠的胶,俗称“胶耳”。如果还不及时手术,鼓膜会内陷加重,粘在鼓室内壁上。后期,鼓膜会继续内陷,失去鼓膜弹性,甚至内陷形成胆脂瘤,破坏听骨、面神经等结构,引起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如果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后,大家一定要积极治疗哦,避免病情拖延加重!
End
作者|任雨姣
编辑|陈强合
审核|刘志
戳下图,更多精彩
??
点在看,告诉ta要健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q/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