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感冒了,耳朵痛,医生说是得了中耳炎,配了药,但是回家一看都是一些治疗鼻炎的药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中耳炎为啥要用治疗鼻炎的药物呢?
图文无关
中耳炎是如何发生的?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细菌或病毒进入中耳内,引起中耳内黏膜发生感染,继发黏膜分泌液体;就像感冒了,流鼻涕一样,是一个道理。感冒后还可以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让我们先来看看咽鼓管是个啥东西?它长在哪里?又哪些功能呢?
咽鼓管是连通鼻腔和耳朵之间的一根小管子。咽鼓管在调节中耳腔压力尤为关键,是耳闷塞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咽鼓管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重要通道;具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使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的功能,此功能障碍,常引起耳闷不适感。
此外,由于感冒导致急性鼻炎,引起鼻甲肥大,压迫咽鼓管,导致咽鼓管不能很好的调节好鼓室内气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还和慢性鼻炎,鼻窦炎有密切的关系,腺样体肥大有密切的关系。
中耳炎如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积极的药物治疗,可以缩短疾病的病程,促进积液的吸收和排出,常用的药物有——
鼻用减充血剂:sed,呋麻
抗生素:克拉霉素,头孢类
鼻用激素:内舒拿,雷诺考特,辅舒良四
抗过敏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片
粘液稀释剂:欧龙马、桃金娘油
所以除了抗生素以外,其它的都是治疗鼻炎的药物。
凡病情迁延不愈2-3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之分泌性中耳炎及胶耳等,可行鼓膜切开并将积液充分吸尽后,在切口处放置一通风管,以改善中耳通气,有利液体的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修复。
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常合并鼻腔、鼻咽部和口咽部的慢性炎症或结构异常,如:慢性腺样体炎和腺样体肥大、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腭裂等,需予以处理—病因治疗,进行腺样体切除术。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原创
陈洁
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副教授
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耳鼻咽喉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擅长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对小儿的各种声带息肉,声带小结,会厌囊肿,喉部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在小儿喉软化,气管狭窄,气道病变的手术方面经验丰富。
擅长: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和手术相关的治疗,儿童睡眠障碍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儿童上气道疾病的手术治疗。
陈洁教授专家门诊预约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客服预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q/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