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中耳炎早期症状 >> 正文 >> 正文

眩晕专题学龄前儿童眩晕诊断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18-1-7

作者:曾祥丽,李鹏,李永奇,岑锦添,黎志成

通讯作者:曾祥丽(医院)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眩晕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特点及合理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学龄前儿童眩晕的临床表现特点、诊疗经过、结果及家长对各项诊断方法的接受程度。结果①12例患儿的诊断结果为:分泌性中耳炎3/12,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3/12,内耳畸形3/1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2,梅尼埃病1/12。②患儿年龄越小,典型的眩晕主诉越少,多表现为摔倒、行走不稳、行动笨拙、恐惧和害怕,能主诉眩晕的患儿最小年龄5.5岁,但所有患儿均未能描述眩晕细节。③各项诊断方法中,家长对眩晕问卷的接受度最高,对前庭功能检测技术接受度最低。结论学龄前儿童眩晕的常见病因有分泌性中耳炎、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及内耳畸形,而5岁以下儿童很少以眩晕为主诉。儿童眩晕问卷有助于确认眩晕发作并了解病史细节,据此选择合适的诊疗技术。

受理解能力及主诉能力所限,学龄前儿童对眩晕的主观感受以及伴随症状的确切描述十分困难,因而对于学龄前儿童眩晕症的正确诊疗,对家长及医生均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作者回顾性分析我院眩晕门诊接诊的12例学龄前眩晕患儿的诊疗经过、结果及随访情况,分析学龄前儿童眩晕的常见病因,探讨学龄前儿童眩晕诊断方法的合理选择。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12例患儿均来自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门诊,年龄14个月~6.5岁,平均4.4岁,男7例,女5例。年龄分布:≤2岁2例;2~4岁3例,4~6.5岁7例。就诊主诉:≤2岁2例,家长诉患儿不能站立、反复摔倒、恐惧、哭闹。2~4.3岁3例家长主诉患儿不敢站立、行动笨拙、不敢快步行走、恐惧,其中1例反复挠耳、哭闹;5.5~6.5岁7例患儿诉自身或周围物体(如屋顶、蚊帐等)转动或摆动并有明显恐惧感、其中2例同时诉耳内鸣响。

1.2儿童眩晕及听力问卷参照Niemensivu等的儿童眩晕筛查问卷,同时增加儿童听力变化的观察内容,于初诊时协助明确患儿是否眩晕发作以及病史细节及听力变化情况,并交家长根据问卷做观察记录。见附录。

1.3耳镜、鼻内镜检查及听力学测试

1.3.1常规清理外耳道并行电耳镜检查,3例可见鼓膜内陷、呈积液征。

1.3.2所有患儿首选声导抗测试,如测试结果提示中耳积液,则行鼻内镜检查寻找积液病因;

1.3.3如提示中耳功能正常,对≤4岁患儿行ABR(click及1.0kHztoneburst刺激声)、DPOAE测试,初步确定听力损失程度及性质。

1.3.4年龄4岁以上患儿,对能配合者加做气导纯音听阈测试,对不能配合者,行ABR(click及1.0kHztoneburst刺激声)、DPOAE测试,初步确定听力损失的程度及性质。

1.4前庭功能检查结合主诉、问卷及听力学测试结果,根据患儿年龄、配合程度及家长意愿,对其中2例5岁以上患儿分别行体位诱发试验及Romberg’s试验。

1.5影像诊断对小耳畸形以及听力学检查示中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者共5例(单耳或双耳)及中耳积液1例,均予以颞骨薄层CT扫描+四维重建。

1.6电话随访全部患儿随访3个月~2年,内容包括有无眩晕复发、听力改变及行为活动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对诊断进行核实或修正。

2结果

2.例患儿主诉及问卷结果、听力学检测、前庭功能、影像检查及诊断结果,见表1.其中,BPV的诊断参照Russell等及Drigo等提出的标准并排除其它眩晕症;MD及BPPV的诊断参照年贵阳会议指南。

2.2家长对各项检测的态度有:毫不犹豫地接受(简称接受)、经反复阐明利害关系后接受(勉强接受)及拒绝,见表2。

2.3典型病例分析

NO1出生听力筛查双耳未通过,7月龄时听力诊断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当时因家长犹豫而未行颞骨薄层CT扫描,未能及时发现前庭及半规管发育异常。14月龄幼儿开始学步,前庭功能不良症状逐渐显现。医院宣传栏读到相关知识,孩子频繁摔跤、恐惧和哭闹便能联想到内耳问题,颞骨薄层CT示双侧前庭扩大,前庭导水管扩大,见图1-2。

图1-2,No1。双侧耳蜗发育欠佳,未达2.5圈,蜗轴显示不清;双侧前庭扩大、外侧半规管较短细。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

NO7患儿就诊时5.5岁,诉房屋旋转、表情恐惧、不让家长碰触、不让开风扇。耳镜检查:双鼓膜内陷,桔红色,双侧中鼻道及鼻底粘脓,声导抗测试双耳B型鼓室图,镫骨肌声反射消失。治疗3周后复查声导抗,双耳鼓室图由B型转为低峰负压型,个别频率声反射可引出,阈值较正常提高。患儿睡前仍有时诉眩晕,但无明显恐惧感,白天行走及活动正常。颞骨薄层CT示全组鼻窦炎、双中耳积液,冠状位重建示右侧上半规管骨性裂隙。6周后再查声导抗,双侧中耳负压(左耳-dapa,右耳-dapa),各频率声反射均可引出,阈值正常。患儿行为及活动正常,但当被问及是否仍有眩晕感时,回答有时会眩晕。声导抗测试正常后,建议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检查,家长担心孩子吃不消而拒绝。嘱家长按照问卷做观察记录,随访9个月,患儿亦不再诉眩晕,听力及日常活动正常。

NO12男性患儿,6.5岁。起--卧床时觉周围物体旋转,持续约1-2分钟。查体: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外耳及鼓膜未见异常。体位诱发试验提示右侧后半规管管石症。交谈中见患儿时常侧转头倾听。追问病史:17天前双侧腮腺区肿大、低热;2周前突发视物旋转伴严重恶心呕吐、不敢起床、不敢睁眼,医院儿科抗炎、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听力检查右耳全聋,诊断右耳突发性聋继发同侧后半规管BPPV。经积极治疗,右耳低频听力得以部分恢复,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3讨论

3.1学龄前儿童眩晕病因及临床表现因学龄前儿童少有眩晕概念,且无法准确描述眩晕发作时的感受,同时又难以配合大部分的听功能及前庭功能检查,故对学龄前儿童眩晕的发病率、疾病谱缺乏可资借鉴的资料、对临床表现特点缺乏深入的认识。本组12例中,明确由内耳畸形导致者3例(No1,6,10),可能由内耳畸形导致者1例(No7),儿童BPV3例,SOM3例(No2,4,7),BPPV2例(No9,12);MD1例(No8),本组未发现中枢性眩晕。可见,其眩晕疾病谱较成人有较大区别。AGolz等及Choung等报道儿童眩晕的常见疾病为SOM及BPV,而成人高发的BPPV及MD则少见于儿童。本组中除SOM及BPV外,内耳畸形所致者达25%(3/12),另外,No7尚未排除SSCD所致眩晕,内耳畸形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研究者的报道,可能的原因有: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遍开展及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易于早期发现并确诊内耳病;其次,来自珠医院的初步资料显示,小耳畸形的发生率较其他地区高,可能与工业城区环境变化及逐年普及的电器与通讯设备的辐射有关。因而,对于已确诊的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新生儿及婴幼儿,进行内耳畸形与眩晕相关知识的宣教可使家长早期发现问题,并对可导致眩晕发作的诱发因素进行有效预防。

临床表现特点:患儿年龄越小,典型的眩晕主诉越少见,而多表现为摔倒、站立不稳、学步迟缓、哭闹、发作时表情恐惧,多数家长很难以将上述表现与耳病联系起来,如一次发作过后症状消失则长期被忽略,因而,儿童眩晕的实际发生率可能远远高于其就诊率。反复发作者多首先就诊于儿科、神经科或外科。部分不从事本专业的医生在未查及其它系统疾病后有时也不知所措。本组患儿中,能诉说眩晕者最小年龄5.5岁,但本组所有5.5y~6.5Y患儿依然难以清楚描述细节,如是旋转感还是头晕、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3.2眩晕的发现与主诉的确认如上所述,学龄前儿童的眩晕常以如下方式呈现:⑴无法用其它原因解释的反复摔倒、站立不稳、恐惧与哭闹;⑵粗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发育延迟;⑶患儿模糊的关于“晕”的主诉。⑷显著的伴随症状,如严重的恶心、呕吐。如本组中NO12,眩晕首次发作时,家长及医生都只注意到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忽视了患儿关于“晕”的主诉,听力损失则连患儿自己也尚无觉察,以至延误诊断。其次,先天性单耳全聋者部分可能为严重内耳畸形,颅压及腹压改变等可诱发眩晕,但因患者听力及言语能力尚好而容易长期被忽视。以上表现提示可能为眩晕发作,如何进一步明确主诉及病史以得出初步诊断、眩晕的发作次数、发作时的状态、眩晕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同样是诊断儿童眩晕的重要依据,因此作者参照Niemensivu等的问卷设计了包含听功能变化在内的儿童眩晕问卷(见附录),初步回答了上述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3诊疗技术的选择在获得初步诊断印象后,需要借助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客观、无创、快速、易于实施是选择儿童眩晕诊断技术的原则,其次,需考虑成本-效益比。根据本研究的疾病组成及多数学者报道的儿童眩晕疾病谱,SOM为儿童眩晕常见病因,声导抗为首选方法,它具有无创、快速等特点,多可在安静状态或自然睡眠下完成(极少数需服用镇静剂),排除中耳积液并初步了解听力情况。如中耳功能正常,则需进一步明确听力及前庭功能。对不能配合纯音听阈测试的儿童,必须进行其它客观测试。镇静剂的服用是家长最大的顾虑所在。临床常口服水合氯醛,安全剂量对儿童智力及其它功能无不良影响,但可因呼吸道粘膜受刺激后出现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等而发生窒息,仍需要严密观察。儿童脑电图检查亦需要镇静剂,注意事项同客观听力检测。

学龄前儿童前庭功能测试较听力诊断更为困难:首先,检查过程中刺激前庭的反应家长难以接受;其次,对于不能配合的儿童,尚无可以“强制配合”的方法,因而,对儿童前庭功能测试可选择的测试手段极其有限(转椅、较大儿童的Romberg’stest、双温试验)。

影像诊断为判断中耳及内耳畸形的金标准,除对镇静剂的担心外,放射线的辐射亦为家长的顾虑所在。然而,家长对影像检查的接受程度普遍高于客观听力测试及前庭功能检查,可能源于家长们对影像检查功效的“通识”,认为如果影像检查“没事”就可以心安了。

表2总结了家长对各项诊断方法的接受程度,可以看出,担心孩子吃苦或受镇静剂、放射线伤害是家长普遍心态,因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眩晕,我们推荐的流程为:眩晕问卷确认主诉及眩晕发作情况-—声导抗确认或排除SOM-—其它客观听力诊断(或脑电图)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及性质-—影像诊断或(和)必要的前庭功能检查。

本文版权归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所有,欢迎转发,禁止复制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专委会办公室-。

长按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
白癜风治疗医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q/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