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初次见面的男孩小i,5岁半。在观园后孩子适应尚可,父母离开办事,老师陪同。小i先是拉着老师的手准备去院里找爸爸,要出门。老师跟随到小院,爸爸不在,老师告知小i没法出门后,一起折返在院里玩。正值冬月,老师没穿棉衣出门,跟小i说:老师需要进去穿件衣服。小i伸开双臂拦着老师,重复说着:不,不!满足孩子的拒绝,还是满足自己的感受?观察小i能离开父母,选择在学堂等待,说明他在这个环境里的状态是开放的。他想去找爸妈,选择了牵着我的手一起去小院,看得出来他在与人的连结上也是开放的。当时小i穿着棉衣,比较厚,在小院里玩耍时他应该没有明显的寒冷的感受。当没有在小院里找到爸爸,我提议先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时,他愿意和我一起尝试坐在秋千上,再提议玩攀爬墙,刚开始他有些不敢,我先身体力行爬起来,一边爬一边鼓励他,他愿意试一试,并在攀爬的时候会找我求助。整体在相处中他都比较开心,有些流连忘返。接触了十几分钟,感受到这个孩子有语言卡壳、口吃的状态,不是很流畅的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表达的时候说出来的不是太清楚的语句,存在一定语言迟缓,或为创伤所致。初次相处,作为老师的我正是中耳炎耳鸣,听力下降的状态,获取他语言中的有效信息有一些难度。老师角度老师:小i,我需要进门穿件衣服。小i看着我,伸手不让。我不确定他的理解能力到了哪里,又重复了一次。老师:小i,我需要穿件衣服再陪你出来玩。(提出需求)小i:不!小i昂着头看着我,同时伸出双臂拦住我。老师:小i,我很冷,我需要穿件衣服。(强调个人感受:冷,邀请孩子共情)小i:不!老师:小i,你怎么啦?我蹲下来看着小i,小i看着我笑,但依旧伸出双臂拦住老师,认真地不让我通过。老师:我需要和你一样,穿棉衣。(邀请孩子看到自己的温暖是来自棉衣)我指了指小i的衣服。小i则依旧拦住我,并试图紧紧抱住老师推远不让进门。老师:小i,我的手都冻成冰棍了,你感受下。(让冷和身体感受连结起来)老师把冰冷的手摸住小i的脸,并说:老师:很冰,我快冻僵了。我需要穿衣服。(再次邀请孩子连结冰冷的身体感受,提出自己的需求)小i:不!老师:你感受到了吗?我冷得发抖了,我很不舒服。我需要穿衣服。(再次邀请孩子去确认冰冷,连结身体的感受不舒服,进一步拆解我的身体触感和感受,帮助孩子理解、共情需求的合理性)小i:不!小i更倔强地拦住我,那时我确实已经很冷了。我停止了说话,我花了3秒钟重新带着爱感受了一下这个孩子。我看向他,认真地看着他,握着他的手。老师:你还想继续玩,是吗?小i:是。老师:我穿件衣服继续陪你玩。小i睁着大眼睛,认真地看着我,仿佛在确认这个信息。老师:穿好衣服了,我们继续出来玩。(强调承诺,承诺内容是还会继续玩)小i开心,愉快地点头。跟老师一起去穿棉衣。语言沟通时,总有信息会遗漏,我们以为传递出去了,其实核心意图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对方并未收到。在这个案例里,我作为老师,核心意图是穿上棉衣以更好地陪伴这个孩子玩,小i的核心意图是想继续玩,彼此意图并无冲突。但当我要去穿棉衣的时候,小i以为我就是要进屋去,不能陪他了,所以他阻止了我去拿外套,实际他想阻止的是:不要终止我们一起共处玩耍的时光。他在表达美好的心愿,也在呼唤我的陪伴和爱。唯有我读懂了,静下心来看到了他背后的心愿,我才看得到他对我传递的爱。否则,单纯从行为的角度来看,很容易以为这个孩子不懂事,不体贴人,那时的我如果这样去理解,看到他对我的笑甚至可能会理解为带着恶意的捣蛋。多么可怕!这就是我们的思维陷阱。很多时候,我看到什么,并不是真相,只有放下了自己,放下了成见,放下了我自己心中的“假恶丑”的投射,才能看到“真善美”。感谢大家的支持。如果我的文章对大家有一些帮助,欢迎转发给需要的人。谢谢。文章的更新频次会争取保持每周更新2篇次。若在育儿和自我成长上有思考和困惑,也可加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l/10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