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大”
“我想去看看”
除了小朋友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有些小虫子也不例外
最近,有一名20岁出头的小姐姐
一直感觉左耳内有沙沙的响声
医院检查
人被吓得不轻……
一位哈尔滨小姐姐最近因为耳朵不适,来到了哈尔滨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主治医生用30倍的耳内镜进行一次详细的检测,才发现了制造响声的元凶——竟然是只虫子!
这只小虫爬行在鼓膜的表面
直径还不到一毫米
很难用肉眼看到
而且还吃起了小姐姐的鼓膜
看!图中所指的地方
正是被它咬的鼓膜破损处
更让人恐惧的是
小虫已经跑到了鼓膜和中耳的边界
如果它继续向前“漫步”
很有可能导致患者引发中耳炎
医生用医疗吸引器吸出了它
并判断,这是一只小虱子
虱子是一种有六只脚的寄生虫
喜欢寄生在人和牲畜动物身上
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虱子基本不在人身上寄生,那这位患者耳朵里的虱子是哪来的呢?
原来,这位小姐姐爱养流浪猫,大约有三到四只的流浪猫,抱一抱啊,搂一搂啊,很可能是猫身上的一些寄生虫,窜进了她的耳朵里。小编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了,流浪猫狗的身上多少存在一些寄生虫,像虱子、跳蚤、猫耳螨等。
那给小动物洗澡可以减少寄生虫吗?
洗澡其实对寄生虫是没有效果的它只能去一些灰,可能有一些寄生虫能洗掉,但是它的毛发非常厚。寄生虫会死死地抓住这些毛发,洗是洗不掉的。
宠物医生建议:一些爱心人士在收留流浪动物时,首要工作就应该是杀虫。同时医院,接种疫苗。
%致死!舔一下也会感染!今年年初,在河南卫辉市安都乡,一名9岁男孩不幸身亡。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孩子因狂犬病发病而亡。
年5~6月,孩子在曾祖父家逗小狗时,曾被小狗抓伤;
年12月30日,该儿童在玩耍时手部伤口被狗舔舐。两次暴露均未及时告诉家长,未及时到疾控部门进行处置;
年2月7日,孩子陆续出现怕风、怕水、怕光、怕声等症状;
年2月10日,孩子症状加重并出现双上肢麻木,伴有躁狂、兴奋、四肢痉挛,到新医一附院就诊,诊断为狂犬病;
年2月12日,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但很不幸,孩子还是失去了生命。
迄今为止,狂犬病是人类唯一%致死的急性传染病,全球每10分钟就有1人死于此病。
有人提出疑问,只是被狗舔了一下,就会得狂犬病吗?
还真有可能。
当被动物舔舐伤口或黏膜、抓伤、咬伤后,都不要有侥幸心理,应该及时到正规的狂犬病处置门诊处理伤口、接种狂犬病疫苗、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防控狂犬病的发生。
尽管数据显示,人被各种动物咬伤患狂犬病的比例中被狗咬伤者占80.07%。但要记住除了狗,其他动物咬伤之后也要及时接受救治。
血的教训要吸取,家有宠物一定要做到这5点1、定期给宠物注射疫苗及驱虫
2、别乱给宠物吃东西
不要让宠物在外面捕食,不要喂生肉,以免吃到被感染的动物或是受污染的食物,最好给其喂熟食或宠物粮;
3、不要与宠物接触过于亲密
如嘴对嘴喂食、接吻、长期共眠等,抚摸过狗狗后要洗手。
特别是小孩子,不要过多地和宠物狗玩,以免误食包虫卵。
4、清理宠物粪便要谨慎
清理宠物粪便时,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粪便,最好拿塑料袋或厚纸包裹。清理后,要用肥皂洗手。
5、少接触流浪动物
人和宠物都少接触卫生不明的流浪动物(尤其是狗),因为相对于家养的,它们会有许多不明健康因素。
尤其给它们投喂食物和饮水时,一定要注意卫生,千万别亲吻卫生不明的流浪动物。
若要收养流浪动物,医院打预防针(包括狂犬病疫苗等),同时治病、驱虫、清洁。
养宠物这么可怕,那家里到底还能不能养了?钟南山院士对此做出来权威解答~
家里有小孩能养宠物吗?能!而且有好处!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广州电视台《健康FUN》节目邀请了国内呼吸科权威专家团队"钟南山院士团队"成员做了一期节目,据钟南山团队的研究,农村小朋友的哮喘发病率,明显比城市的小朋友低,他们归结为,城市的小朋友生活环境太干净,未能接触和适应更多的过敏源。
1.在小孩子身上——养宠可帮适应过敏源
英国的一项研究数据也表明,小朋友在3岁之前拥有一只宠物狗,可以使患哮喘的几率降低40%。专家表示,除非小孩真的天生就对宠物过敏,可能就不行,但是他从小家里就养狗养猫,其实是对小孩子的过敏是有保护作用的。
医生还建议,宠物应该越早养越好,甚至可以在妈妈怀孕之前养,让小朋友在胎儿阶段就可以提早接受“锻炼”。
2.心理健康上——养狗可赶走孩子孤独感
现在的孩子由于都被保护的很好,基本都是长时间在家被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抚养,很难接触到同龄的玩伴。如果有一只亲密无间的宠物相伴,会让天性喜欢小动物的他们觉得无比的快乐。
3.身体健康上——减少发烧/过敏/中耳炎
据波兰科学家Hanski的研究报告显示,家里养宠的孩子比家中没有养宠的儿童更健康,整年没有生病发烧的健康周数多出31%。
此外,在家接触狗的儿童减少44%的中耳炎,减少20%的发烧,以及比没有养狗的儿童减少29%的抗生素疗程。
家有宠物的朋友
一定要注意安全卫生!
来源:综合自新闻夜航、科普中国、家庭医生、健康湖北、央视新闻及网络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cq/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