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介绍了关于滴鼻药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到底正确与否的问题,那么这一医院耳鼻喉科张良主任介绍一下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或卡他性中耳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儿童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部分伴有耳鸣,起病时可有耳痛。由于耳痛通常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时有延误诊断和治疗。据国外统计显示,约50%以上的婴儿患有本病,儿童的高发年龄为5岁;在我国,学龄前儿童约90%的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多数在6月~4岁之间。
发病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包括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致使与鼻、咽邻近的咽鼓管(连接中耳和鼻咽腔的管道)的发生炎症,从而引起咽鼓管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儿童的高发病率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位,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易经此管传入鼓室。其次,腺样体肥大及与慢性鼻窦炎并存,可压迫、堵塞咽鼓管咽口。最后,儿童咽鼓管粘液纤毛清除系统不能有效排出中耳及管腔内的分泌物。成人患者则与鼻咽部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病变(如鼻咽癌、鼻咽纤维瘤等),鼻腔和鼻窦疾病(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鼻息肉等)关系密切,此外,放疗后放射性损伤咽鼓管也是原因之一。
疾病症状
1、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成人和儿童亦有差别,小儿大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幼儿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误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
2、学龄儿童则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为主要表现。如果小儿仅有一耳患病,另侧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常规的体检时方被发现。
3、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成年人常见的主诉,有力捏鼻鼓气、按捺耳屏、打呵欠时耳闷症状可暂时得以缓解,有时伴耳鸣。一般听力下降不明显,患者诉自声过响,听力可随头位变动而变化,当中耳液体黏稠时,听力则不因头位的变动而改变。另外,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前大多有感冒史。以后出现耳痛,疼痛可轻可重,有患儿因耳痛而夜间来急诊,慢性者无耳痛。
纯音测听多为轻度传导性聋。听力损失以低频为主。成年人单侧长期分泌性中耳炎,应行鼻咽部检查排除鼻咽癌。对于一些患者,难以与其它疾病所引起鼓膜像(如鼓室球瘤)相鉴别,未明确诊断,可暂时试验性治疗或不治疗,因不少分泌性中耳炎有自限性,积液可经咽鼓管排出或自行吸收,待患者复诊时根据鼓膜有无转归再做诊断。当考虑并发乳突炎时还需行颞骨CT扫描。
治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用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地红霉素或头孢类消炎药,但疗程不宜过长。伴有鼻塞症状时,可短期使用类固醇鼻喷剂或麻黄素类滴鼻剂。超过14天,可停药观察,成人尚可行咽鼓管吹张治疗点击蓝字查看。手术治疗不属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不少分泌性中耳炎有自限性,所以对无症状、听力正常、病史不长的轻型患者,可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密切观察,而不急于手术治疗。手术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及术后定期门诊随访。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首诊时,特别是在分泌性中耳炎的急性期,可行鼓膜穿刺术,既可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之一,又可取得治疗效果,必要时可重复进行。当经鼓膜穿刺术不能抽吸出积液,中耳积液比较粘稠,则改行鼓膜切开术。因鼓膜穿刺术和鼓膜切开术有创伤性及小儿无法配合,故较少用于小儿,而常规选择另一种手术方式针对小儿,即置管术。置管术是经鼓膜放置一个通气管于鼓室内,使中耳和外耳道直接相通,从而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的手术。
鼓膜置管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1、术后耳朵进水或感冒引起急性中耳炎,耳朵流水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处理方法是尽早使用滴耳液,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必要时口服抗生素,不仅可以缩短病程,缓解病情,还能避免发展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置管脱出于外耳道也较常见,短期内脱管可见于置管时处于急性中耳炎发作期,故急性中耳炎发作期置管,术后必须口服敏感抗生素或/和抗生素滴耳液。自行脱管的时间有长有短,术后短期内(比如3、4月)脱管中耳炎易复发,但为什么会短期内脱落很难说清,可能与通气管周围痂皮多有关。通气管脱落于鼓室罕见,如出现,不必慌张,通气管具有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异物反应,也不会导致中耳炎,通常在鼓膜切口处将通气管吸出。
医院
耳鼻喉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jxzey/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