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一掏耳朵神清气爽”
当心听力严重受损
47岁的王先生有一个“癖好”——喜欢用掏耳勺、棉棒掏耳朵。他最近经常耳鸣,在网上搜索到偏方“把蒜切成片放在耳道里可以杀菌、治疗耳鸣”,结果放了几天之后,他感觉听力下降并伴有耳痛,于是又开始自诊自治,在家吃消炎药、滴耳药水,三天后依旧不见好转,于是来到哈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石大伟医生通过耳内镜发现患者是由于真菌感染导致的外耳道炎、中耳炎,给予对症治疗后,王先生的症状有明显缓解。
“王先生经常挖耳朵,此次是把耵聍碎屑推到鼓膜上导致的耳鸣,之后又轻信偏方险些耽误治疗。”据石大伟医生介绍,很多人有挖耳的习惯,反复挖耳会破坏外耳道的酸性环境,导致菌群失调,继发真菌感染或出现湿疹及其他鼓膜炎、中耳炎等问题。临床上常会遇到一些患者耳内不舒服会用很多偏方去治,尝试了很多药物,也没有特别好的效果,反而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正常情况下耳朵是不需要总清理的,所以一定要改掉挖耳的习惯。”石大伟医生提醒,平时应保持耳道干燥,减少局部刺激。发现有耳闷、重听、流水等相应症状,医院就诊,不要自己用滴耳液、抗生素、水剂等清洗,也不要误信偏方,以免耽误宝贵的治疗时机。
“戴上耳机世界与我无关”
当心世界真“静音”了
跑步、坐公交、逛商场、玩游戏时,很多人经常戴着耳机,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然而,就是这个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导致噪声性听力损伤的病例屡见不鲜。在嘈杂的环境中,音频设备的音量就会不自觉调大,不仅会增加出行危险系数,长期声音直接震荡耳朵,会使耳毛细胞疲劳。此外,入耳式耳机容易滋生细菌,耳朵有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炎症,出现耳鸣、头晕等症状。如果长期让耳朵与耳机“亲密接触”,就会对耳朵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伤害。石大伟医生提醒,不要长时间使用耳机等听力器材,避免长时间处于电影院、KTV等震撼的音响下,此外,合理规划休息、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会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听力的保护。50岁以后听力逐年下降
爱耳护耳从点滴做起
据石大伟医生介绍,50岁以后,人的听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造成听力逐年下降,60岁以上的老人,40%~50%会有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此时应该积极预防和应对,使听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家族性耳聋病史者、曾有过中耳炎、梅尼埃病等耳病史,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系统性疾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等都是听力受损的高危人群,要多加注意和防范。孕妇孕早期应加强营养、减少感染,孕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还需加强自身及胎儿监测,避免新生儿听力障碍。3月3日是全国第22个爱耳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与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与信息中心联合发出温馨提示:保护听力,人人享有听力健康。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程岩记者:杨艳
孙丽霞叶鸿记者:张美玲
编辑:刘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q/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