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中耳炎早期症状 >> 正文 >> 正文

中医医学三字经中风虚劳咳嗽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19-11-28

医学三字经一中风、虚劳、咳嗽

          

今天我们就具体到各种疾病的治疗,我将会给大家讲这几个病的病理、病因和治疗所用的方剂。这只是一种简明扼要的讲解。虽然说是不能起到精确的目的,但是大家清楚之后,最常见病的一些处理,可能会有所帮助。当然辨证论治是一个精细化的工作。希望大家不断深入的了解,进行深入的学习,辩证水平才能越来越高。

中医实际上核心就是在于辨证论治。

        

中风

1

病名

中风在伤寒论里面有种中风:就是太阳病里边有中风、有伤寒,这种中风,我们指的是外感疾病。

外感疾病就是普通的感冒。感冒分两种:一种是中风,一种是伤寒。

我们今天讲的中风,不是我们所说感冒的中风,而是所称为的脑血管疾病,他的主要表现的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身麻木。现在医学上,把这个分为两类,一种是缺血性的疾病,一种是出血性的疾病。

2

病理的含义

缺血性疾病:就是在当你的血管里边儿形成一个血栓。这个血栓堵塞局部的血液供应,这种就称为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就是血管破裂。血液从血管里面流出来,压迫大脑组织,导致大脑的功能丧失,我们称为出血性的疾病。

不管是出血性的还是缺血性的,在中医上都称为中风。

中风第二

⊙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

⊙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固气脱,参附功。

⊙顾其名,思其义,若舍风,非其治。

⊙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合而言,小家伎。

⊙瘖喎斜,昏仆地;急救先,柔润次;填窍方,宗金匮。

说明

人百病首中风:人所患的疾病里边最主要的就是中风。《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骤然得八方通: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谓东、西、南、北(肾脏)、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四神兽:白虎、青龙(小青龙、大青龙)、朱雀、玄武。青龙为东方之神,方位是东,左,代表春季;白虎为西方之神,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为南方之神,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方位是北,后,代表冬季。

闭与脱大不同: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开邪闭续命雄: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根据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小续命汤主治:1.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邪,语言謇涩。2.风湿腰痛,痰火并多。3.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小续命汤组方: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

固气脱参附功: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耆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顾其名思其义: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非其治: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火气痰三子备: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名为类: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小家伎: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喑斜昏仆地:喑者,不能言也。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急救先柔润次: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填窍方宗金匮:《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

喻嘉言∶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虚痨第三

⊙虚痨病,从何起;

⊙七情伤,上损是;归脾汤,二阳旨。

⊙下损由,房帏迩,伤元阳,亏肾水;

⊙肾水亏,六味拟;元阳伤,八味使。各医书,伎止此。

⊙甘药调,回生理;建中汤,金匮轨。

⊙薯蓣丸,风气弭(mǐ);蟅(zhè)虫丸,干血已。

⊙二神方,能起死。

说明

虚痨病从何起: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七情伤上损是: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二阳(胃)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归脾汤二阳旨: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归脾汤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下损由房帏迩: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伤元阳亏肾水:肾气,即元阳也。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肾水,即元阴也。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肾水亏六味拟:六味地黄丸为补肾水之主方,景岳左归饮、左归丸亦妙。推之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皆可因症互服。

元阳伤八味使:崔氏肾气丸,后人为八味地黄丸。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景岳右归饮、右归丸皆本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各医书伎止此: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已。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甘药调回生理: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仲景因之。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也。

建中汤金匮轨:小建中汤及加黄、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稼穑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咸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按炙甘草汤即此汤化为润剂,喻氏清燥汤即此汤化为凉剂。

薯蓣丸风气弭:《金匮》薯蓣丸。自注云∶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蟅虫丸干血已:《金匮》大黄虫丸。自注∶治五痨诸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二神方能起死:尤在泾云∶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以虫丸为上剂。今之医辈,能梦见此二方否?

注:因时间方面的原因,因此(医学三字经—咳嗽),由王老师在下节课再次分享,敬请期待!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哪里能治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q/5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