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司听觉”,耳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感官,而且对言语活动起着反馈调节作用,常因疾病受到损害,导致听力障碍→耳聋。不仅造成社交、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可伴有精神心理创伤!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
听力健康的第一杀手——中耳炎
耳的解剖结构
耳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耳廓、外耳道。
2、中耳—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
3、内耳—骨迷路、膜迷路。
中耳
包括四部分: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
中耳炎,就是指发生在中耳的炎症
以下就主要讲讲中耳的解剖结构
鼓室
是一含气的空腔,位于外耳道与内耳之间,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形状:一竖立的小火柴盒分为6个壁—上、下、前、后、内、外壁
鼓室分为6个壁:
上壁:借鼓室盖与大脑颞叶相隔,故中耳感染可扩展到颅内
下壁:借薄的骨板与颈静脉球相邻
前壁:上方有面神经通过,急性中耳炎容易早期损伤其,下方有咽鼓管的鼓室口
后壁:与鼓窦相通,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扩散到鼓窦
内壁:即内耳外侧壁
外壁:主要为鼓膜
鼓膜
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呈椭圆形、浅漏斗状、半透明薄膜,正常为粉红色,中耳炎症时,鼓膜会充血、膨出,甚至穿孔,导致鼓膜的正常标志消失
鼓窦、乳突、咽鼓管
2、鼓窦:
是鼓室后上方的含气空腔,前方与鼓室相通,后方与乳突相连通,上方以鼓窦盖与大脑相隔。
3、乳突:
为鼓室与鼓窦的外扩部分,后壁借骨板与乙状窦和颅后窝相隔,一旦受损可引起颅内感染
4、咽鼓管:
为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起自鼓室,止于鼻腔,分为——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咽鼓管有三个生理特点
(1)咽鼓管内2/3软骨部:
静止状态下闭合;当说话、吞咽时可自行开放,使空气进入鼓室,可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2)咽鼓管黏膜的功能
纤毛运动方向,朝向鼻咽部→排出鼓室分泌物;具有活瓣作用,防止咽部液体逆入鼓室。
(3)成人和小儿咽鼓管的区别
成人细而长,咽鼓管鼓室口高于咽口,不易感染,小儿短而宽,接近水平位,故,鼻咽部感染易引起中耳炎。
耳有两大生理功能
1、听觉:
声波→耳廓收集→外耳道
→振动鼓膜→听骨链运动
→振动内耳→产生神经冲动
→听神经→听中枢→听觉
2、平衡觉:
依靠内耳前庭系统维持机体的平衡;
中耳炎,是耳部最常见的疾病,是听力健康的第一杀手
临床上分为三种
一、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的非化脓性炎性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黏膜急性化脓性炎症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6~8周
病变侵犯中耳黏膜→骨膜→深达骨质
一、分泌性中耳炎1.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概念: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
特点:冬春季多发
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是导致青少年及成人耳聋的常见原因
2.哪些因素常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①咽鼓管咽口阻塞: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沟通的惟一管道
常见—感冒、腺样体肥大、急性慢性鼻炎
鼻窦炎、鼻息肉、鼻咽部肿瘤
咽鼓管咽口不能正常开放→中耳腔负压↑→积液
②细菌或病毒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入中耳
③头颈部放疗:鼻咽癌放疗→咽鼓管黏膜肿胀→阻塞
④咽鼓管阻塞:变态反应→咽鼓管黏膜肿胀→咽鼓管阻塞→中耳腔负压↑→积液
3.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①听力减退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感冒后听力突然下降;
有渗出液时,随头位改变听力可暂时改善——因直立时渗出液堵塞内耳→听力↓,平卧时渗出液流散→听力又可↑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渗出液较粘稠,听力不因头位变动而改善。
②耳痛:急性者有持续性隐耳痛,慢性不明显。
③耳鸣:可为低音调、间歇性的“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或擤鼻时,耳内有气过水声。
④耳内闷胀或闭塞感:好似棉球堵塞于外耳道,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烦躁
⑤检查可见:
耳镜检查:急性者—鼓膜充血、内陷;鼓室积液可见液平面;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琥珀色。慢性者—鼓膜颜色多灰暗呈灰蓝色、乳白色。
听力测试:提示传导性耳聋。
4.如何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①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②有耳闷、听力↓,体位变化时听力有波动;
③检查见鼓膜内陷,鼓室积液,有液平面;
④听力检查提示传导性耳聋;
⑤鼓膜穿刺抽出黄色透明液体。
注意:40岁以上,单侧病变者应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性!
5.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治疗措施
①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息肉
急慢性鼻炎、扁桃体炎均可影响咽鼓管的功能
②药物治疗
⑴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每日早晨顿服,连服三日
⑵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
口服或静脉给药,中成药—鼻咽清毒颗粒,效果不错
⑶抗组织胺药物:如合并过敏性鼻炎者,西替利嗪口服或氮卓斯丁喷鼻
⑷减充血剂:1%麻黄碱溶液滴鼻,3次/日,注意—连续用药≯10日
⑸黏液促排剂:盐酸氨溴索片口服
③手术治疗——清除鼓室内积液
⑴鼓膜穿刺术:
在无菌操作下,在鼓膜前下方穿刺抽液,并注入地塞米松
⑵鼓膜切开术或鼓室置管术
用于—鼓室内积液黏稠,难以吸出者,在无菌操作下,在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弧形切开,清除中耳内积液后
放入通气管,一般放置6~8周,利于引流
④其他治疗
⑴治疗性咽鼓管吹张术
可行捏鼻鼓气、咽鼓管导管吹张法,促使咽鼓管通畅→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
注意:先清除鼻腔分泌物,以免造成感染;动作轻柔,以免鼓膜穿孔。
⑵物理疗法
采用红外线或超短波理疗,可改善中耳黏膜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
6.哪些措施可有效预防分泌性中耳炎
⑴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平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紧张、过度疲劳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发生
⑵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
避免接触过敏原,尤其饮食上应避免海鲜食品等
⑶凡出现耳内堵塞感觉者,应注意寻找原因
有鼓室内积液或积血者,医院诊治
⑷注意采取正确的擤鼻方法:
可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再擤另一侧
切忌:紧压两侧鼻翼,用力擤鼻—可引起中耳炎。
医药科普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l/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