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长约1.4公分,宽约0.8公分的耳屎堵在耳朵里是怎样一种感觉?
而且还硬得像水泥!
五岁小男孩赵赵就为了这块巨型耳屎吃了不少苦头。
赵赵在一次感冒后耳道发炎,疼得厉害,到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耳朵里塞满了耳屎。
由于耳屎量大且坚硬,最后要通过全麻手术才掏干净。
在此之前,他刚从一场感冒恢复,医生怀疑是感冒诱发了中耳炎。
但随后的检查吓了医生一跳,赵赵的耳道里全是耳屎。
因为赵赵配合度低,病情又比较严重,所以医生在他全麻的状况下,用耳内镜清理了耳屎。
他形容,“就像是掏下水道一样把耳屎全掏干净。”
妈妈感叹,没想到小孩子第一次掏耳屎就花了块钱。
早知如此,当初不管怎样都要定期给他清理耳朵。
有很多宝妈就会疑惑了,那宝宝的耳屎到底该不该掏呢?
有的耳屎千万不能乱掏-有的必须掏
什么情况下耳屎不用掏?
一般情况下,只要宝宝耳朵不痛、不痒、听力好,孩子的耳屎不必人工清除。
它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家长给孩子乱掏耳朵,否则非常容易弄伤脆弱的鼓膜。
耳屎种的油脂可以对耳道里面的耳毛起到滋润的作用。
并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以及局部皮肤代谢所产生的脱落细胞,对耳朵起到了清洁的作用;
耳屎里面的脂肪酸可以在耳道皮肤上生成一层酸膜,让耳道处于酸性的环境,具有轻度杀菌的效果。
此外,耳屎可以缓冲声波,阻止一些微生物和飞虫的进入,进而保护鼓膜。
宝宝的外耳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大多呈扁平缝隙状,宝妈掏耳屎操作不当很容易损伤到孩子娇嫩的耳道皮肤。
所以经常用棉棒或者挖耳勺来给宝宝掏耳朵的行为,是很不正确的!
但是,有种耳屎必须要掏!
我们都知道,皮肤有油性和干性之分,耳内的环境也分为干性和湿性,大部分中国人是干性的,耳屎干燥,容易脱落。
白人和黑人多为湿性,耳屎黏腻,不易掏出。
如果孩子的耳内环境恰好属于湿性,耳屎就不容易自动清除。
当孩子耳道内被耳屎塞满,出现大量黄色油性耳屎或坚硬的大块耳屎,孩子感觉耳闷,听力减退或耳痛。
为防止耳屎赌塞耳道,诱发炎症,这时候就需要帮助孩子清理耳屎。
能不能在家给宝宝掏耳屎呢?
千万不要擅自用坚硬的挖耳勺给宝宝掏耳朵。
在急诊上,常有因掏耳屎引起耳外伤的宝宝就诊。
很多妈妈可能觉得,棉棒比较柔软,用它来给宝宝掏耳朵应该没问题。
但是棉棒的棉花头在掏耳朵的过程中很容易脱落,引起更严重的伤害,这样的案例生活中并不少见。
一位耳科医生就在微博中提到过这样的案例。
最后不得不经过专业处理,从耳中取出了棉花头。
而且宝宝非常好动,在家给宝宝掏耳朵引起外伤的几率非常大。
给宝妈们的建议大部分耳屎都不用掏;
如果发现孩子的耳朵被耳屎堵住或者有耳朵疼等症状,医院让专业的医生进行清理;
如果耳屎必须掏,可以每隔3医院清理一次即可。
家长常做的这4件事最伤宝宝耳朵
给大家看一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数据:
我国现有的听力障碍人士已经超过了万人,其中0-6岁以下儿童超过80万人,并且每年大约还会新增3万的聋儿。
造成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约有67%的重度耳聋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
然而,除了先天性的遗传之外,噪音、药物中毒、外伤诱发(比如掏耳朵造成鼓膜受损)等后天因素也是造成孩子出现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1
让宝宝平躺着喝奶
在给宝宝喂奶时,如果不注意姿势,也可能会给宝宝的耳朵带来意外的伤害。
比如说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
因为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这样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时,就很容易引起呛咳。
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所以我们通常建议45度角度喂奶。
2
让宝宝戴耳机或者听高分贝音乐
现在不少劣质玩具的音量过大,简直成了噪音,把音源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前面,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还有就是不要给宝宝戴耳机听音乐,这样也会造成宝宝的听力损害。
3
捏鼻子灌药
宝宝吃药不配合,强行捏鼻子灌药。
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孩子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3
让宝宝用力地擤鼻涕
宝宝感冒流鼻涕时,很多宝妈会用两个手指捏住宝宝两侧的鼻翼,让宝宝用力将鼻涕擤出。
然而这样做受伤的往往不是鼻子,而是耳朵。
因为鼻子和周围的器官是连通的。
用这种方法帮孩子擤鼻时,鼻腔的病菌在压力的作用下经耳咽管侵入鼓室,轻则引起暂时性耳堵塞胀闷感,重则导致耳痛、中耳炎,甚至鼓膜穿孔脓液外流,听力下降等。
正确做法是:让宝宝的身体稍微前倾,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样方法擤另一侧。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l/5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