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中耳炎治疗 >> 正文 >> 正文

奉献者的足迹历史的回响二十八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19-3-1
葛元仁,男,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电气工程师、北京市评标专家、北京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编委。

5、南疆的知青摩雅利利(傣语:好医生)

陈汝群是成都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的知青。到农场不久就被选派去团卫生队参加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她学习了包括人体基础、中医基础、中西医临床,简单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防治及中草药识别,采摘等等各种基本知识。回到营卫生所后,由于医务人员少,工作多,医疗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又特别多。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她除了向老医生和周围的同志虚心请教,就是通过有限的资料去学习、巩固培训班上所学到的知识,《赤脚医生手册》便是她最好的老师。

她回到卫生所不久,就不断有接生的工作,两三年里她就接生了好几个孩子。当时农场的医疗条件比较差,农场的妇女一般是在家里生产,一张床、一个盆子、几瓶热水,就是接生的全套用具,连队的卫生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为一位位产妇接生。由于条件限制,加上接生的医疗器械匮乏,陈汝群出诊时的医疗器械,就是一个内有一双手套、两把止血钳、一把剪刀、几块纱布、一根扎脐带用的不到一米长的棉线和两卷绷带的手术包。因为当地的妇女勤劳,运动量大,所以几乎都是顺产,一段时间内,陈汝群也一直没有遇到过难产的妇女。

可是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陈汝群在卫生所值班,点多,突然有人“砰、砰、砰”地用力敲门。原来是子弟学校的一位老师,浑身湿透地站在门口,裤子上沾满了泥水,扶着门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我爱人好像要生小孩了,你快去看看。”

这位老师的爱人前几天才来卫生所做过检查,大夫说可能最近就要生了,只是胎位不太正,叫她多注意,没料到这么快就要生产了。陈汝群来不及多想,抓起医疗箱、消毒用的酒精缸,提着一盏马灯,戴上风雨具跟着这位老师朝他家快步走去。

漆黑的雨夜,豆大的雨点打在马灯罩上,微弱的灯光似乎被黑夜吞噬了一样,泥泞的小路格外难走,穿着布鞋的陈汝群在湿滑的小路上,几次差一点摔倒。当时她脑子里全都是产妇痛苦的形象,不顾一切的高一脚,低一脚地跟着往产妇家里跑。

还没进门,陈汝群就听到屋里产妇一阵阵痛苦的呻吟。“孩子快要生了”她跑进屋里,来不及放下东西,就连忙去看产妇的情况。由于农场晚上0点停电,屋里只有一支蜡烛,陈汝群就通过马灯的灯光查看产妇的状况。只见产妇满脸通红,额头上都是汗,两只手紧紧地抓住床沿,忍受着产前的阵痛。陈汝群一边安慰产妇,教她放松、做深呼吸,保持体力,一边拿出需要的器械放好。同时她也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采取的应对措施飞快地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也让自己的心情尽快平静下来。

随着产妇阵痛间隔时间的缩短,陈汝群意识到产妇要生了。她带上手套,将消毒好的器械放到了顺手的地方。产妇的呻吟瞬间加大了,预示着产前的阵痛加剧了,陈汝群告诉产妇“用劲!”的同时开始协助她正常分娩。几个小时过去了,陈汝群浑身是汗,全身酸痛。最紧张的时刻,是陈汝群看到胎儿了,却没有看到接生初期应该出现的胎儿的头发。胎儿露出部分不像是头,而是圆圆的,软软的。“难道是畸形?”一种不祥的预感在陈汝群心里升起。“无论怎么样,还是要先把孩子生出来,否则大人就危险了!”陈汝群暗自思忖着。此时产妇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不管陈汝群怎么叫她“用力”,她都没有力气了。这是陈汝群从没遇到过的情况,她也开始害怕了。于是她急忙叫产妇的丈夫,赶快去卫生所把王医生叫来。陈汝群尽量安慰产妇,防止出现意外,心里也随着雨点打击屋顶噼啪作响的声音忐忑不安。王医生很快就赶到了,他来不及脱下雨衣就借着马灯的光亮,查看了露出的胎儿,对陈汝群说:“不要怕,这是胎儿的臀部,你继续接生,我在边上帮你。”

在王医生的指导下,产妇用尽力气,孩子终于要生出来了,臀部已经出来了,陈汝群用双手支撑着婴儿的臀部,根据胎儿娩出的进展,将臀部举向上方。随着产妇的用力,胎儿的头部娩出了。本以为接产完成的陈汝群,突然发现,脐带紧紧地缠绕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的脸色呈现出了青紫色。“快,剪刀、止血钳!”王医生说道。陈汝群以最快的速度将器械递到王医生手里,剪断了脐带。然而孩子还是没有动静。王医生抓住孩子的脚踝,将孩子倒提起来,一巴掌打在孩子的屁股上,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此时陈汝群的心才落了下来。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到来时,也来的了这个世界上。听到孩子的哭声,产妇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她的丈夫也是激动不已,握着王医生和陈汝群的手,不知该说什么。看着啼哭的孩子,平静下来的产妇和激动的父亲,陈汝群才感到一阵阵的倦意,可她心里充满了安慰,毕竟一夜的努力没白费。婴儿的父母要留他们吃饭,他们推辞了。见陈汝群执意要走,孩子的父亲硬往她手里塞了个鸡蛋。[]

年2月0日,海口知青王广镇来到海南白沙县大岭农场长岭生产队(兵团四师十三团七连)。年5月,被医院学医,学成后回连队为大家服务。

他和六连的何宁、八连的粟惠若两个广州知青,医院报到,开始了学医之路。

在病房里,他们从给病人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肌肉和静脉注射开始学起,医院以病房里的病例为疾病诊断的授课内容:症状与检查、诊断与监别诊断。两周后,他们懂得了人体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及正常值和炎症: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他们参加了外科手术的无菌操作全过程,从给病人麻醉、手术切口标记开始,消毒、切开、结扎、切除、回肠、缝合、上敷料包扎。知青们找来缝合线练习打手术结。还在给病人进行肌肉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取注射用水,练习进针、推药、退针,甚至在自己身上练习肌肉注射。

不久,王广镇作为主刀大夫的助手走上手术台。按照主刀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接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协助结扎断开的小血管止血,切除病灶,最后缝合,上敷料包扎,圆满完成手术,让他第一次体验到了做一台手术的全过程。随着上台学习次数的増多,适应后也能主动帮助主刀了。

在医生、护士们友善、包容和爱护下,他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学到一些最基础的医学知识。更多的是学到了医生、护士们那种忘我,爱岗敬业的精神。

那时的血源相当缺乏,关键时刻往往是医务人员献血。有一天,在做完一例阑尾和一例疝气手术后,又送来一名急诊病号。伤者是一位从载满甘蔗的牛车上摔下来,被自家的牛车木轮碾压过腹部的小青年,情况十分危急。他们主动验血配对,何宁与伤者的血型相同,都是0型血,她献出毫升鲜血。尽管何宁身体不太好,但是献血出来,她笑着说,她姐姐也是0型血,在广州也常献血给他人。这次献血,她得到的回报是一杯鲜牛奶。她献血后,身体抵抗力差了,回连队不久又发病了。而何宁却说,当时是为了救人,也不考虑那么多了。正是由于她的舍己为人,这种精神获得了敬重和珍惜。当医院的学习生活时,他们还称不上是医生,但他们喜欢上医生这个职业了,促使他们坚定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赤脚医生”不仅要能够看病,还要自己采药,要能够识别中草药。他们跟随李梓芬师傅走遍大岭的山川溪流,采集和加工了许多中草药,用于临床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用黄连藤、火炭母、辣蓼治疗痢疾,用木蝴蝶治疗咽喉炎,用猫须草治疗肾炎,用拔脓草治疗疮,用三十六根泡的跌打药酒治疗外伤瘀血,还有治疗毒蛇咬伤的七叶一技花。胆木和穿心莲还制成抗菌消炎的注射液。实践中他们感到,中草药真是金不换啊。

有一种中草药名字就叫金不换,是一种止痛效果特好的藤本植物,药用块茎,很像番薯,但个头大,有几斤甚至十多斤重。块茎大都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他们和东方县江边公社布温村(苗寨)的詹老师派的人一起上山。詹老师是海南琼台师范学校毕业后自愿申请到这里支援边远山区教育事业,已经十多年了,据说村里乃至公社里的许多干部都是他的学生。向导带领他们绕山腰用镰刀辟开一条小路,走了将近两个小时,蓦然望见悬崖绝壁上从石缝里露出的金不换块茎。那盘山缠绕的藤,椭圆形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翠绿,他们高兴得欢呼起来。此时,脚下的路更难走了,密密麻麻的全是尖石,稍不小心用力过猛,都会刺破鞋底。一不留神,也可能摔下山崖。他们小心翼翼地在可落脚的地方站稳,连藤和块茎一齐往上拉。有时则要用绳子一头缠腰,另一头紧系在牢固的树头上,人悬吊在半空中去采集,有如电影上的惊险特技镜头。

一次王广镇采药归来,刚好遇到广州知青黄东斌,他边走边和王广镇说中医有许多效果很好的治疗方法,医院的医生也积极开展新医疗法,购买回一部脉冲电疗仪配合针炙使用,老工人因骨质增生、风湿引起的肩周炎、关节痛的病号不少。这部电疗仪在病房和门诊使用,很受欢迎。但病人反馈的信息是“不那么麻”。正巧王广镇的老同学吴清汉给他送来一部他自制的电疗仪,也是根据脉冲电流原理,只需两节手电筒用的干电池,使用也很安全,陈华全医生两手抓住正负极的小铁夹,打开电流开关,慢慢转动电位器,“哎呀”一声,陈医生马上松开两个铁夹说:“很麻、很麻!”王广镇使用后很受病人欢迎。

然而赤脚医生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王广镇回到七连,见习时老卫生员邓世福是位卫生战线的老兵,在连队十多年了,理论不多但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碰到同学林发祥扁桃体发炎,到卫生所看病,老卫生员邓世福主张用青霉素。王广镇按常规准备好急救药盐酸肾上腺素,经皮试是阴性,老邓给他注射青霉素。当注射到0.5毫升时,林发祥脸色苍白喊难受,王广镇立即给他注射肾上腺素,老邓也紧张地催他快些。所庆幸的是,由于事前的谨慎,做好应急措施的准备,避免了进一歩恶化。

后来王广镇听到,因为给患扁桃体炎的孩子注青霉素,而抱着孩子的母亲却离奇地死亡的故事。原因是孩子的尿中含有微量青霉素,母亲有过敏体质,孩子尿湿了母亲的裤子,尿液渗入了母亲的皮肤,属罕见的超过敏死亡。这个故亊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做为医务人员,心中一定要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而最需要的是谨慎。

大会战时,冯绍梅连长的爱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发病时大喊大叫,瘫倒在地。王广镇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几个大力士一起将她抬下山,送回宿舍。老邓有办法,拿来针灸针,针人中、合谷、三阴交、足三里,好啦!大伙在暗地里议论,有的说是假病,是因为大会战辛苦,她受不了,装病。王广镇看她发病时的痛苦病态,不像是装的。于是他带着疑团写信到广西问他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当医生的表姐。不久,她来信告诉他,那是癔病,是精神病的一种,受某种特定环境或某种因素刺激后发病,病人发病时会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然后会诉说某一部分疼痛。治疗的方法是:采用令病人信服的暗示疗法。治疗前要采用一种十分有把握的口气,令病人信服你,用镇静剂可缓解症状。表姐还寄来很多医学书籍,要他好好学习。他终于知道了吴银娇是真病不是假病。同时,他知道了自己需要学的医学知识有很多、很多,深深感到要走的路仍相当漫长。

王广镇真正成为独立工作的卫生员,是在十三连——新组建的连队所在的白石山。他们用炸药炸开石头用肩挑的方式人力搬运,在没有钢筋的情况下,用石头和水泥拌河沙筑起水埧,全连苦战二年,彻底改变了面貌,建起了水坝,用水力发电。还在万绿丛中建起了两栋洁白的瓦房宿舍。木工陈超忠给连队卫生所特制了一个能装百几十种中草药的大药柜。大伙收工时常常带回一捆捆的葫芦茶、淡竹叶、海金沙,还有一棵棵地胆头等,王广镇也采集加工了许多中草药,在河边整了一块地做药圃,种上车前草、猫须草、菊花、穿心莲。他们还用大铁锅煮凉茶,出工前灌满一个个军用水壶,草药现采现煮。他们还开展群防群治,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除了治疗疟疾用磷酸氯奎,发高热时用安乃近,腹痛时用颠茄酊外,其它疾病,基本上都用中草药及针灸治疗。建连队第三年,十三连被评为卫生工作红旗连队,得到师部表彰。医院赵振忠院长很高兴,在全团卫生员大会上表扬了王广镇,但是王广镇感到能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给大家治好病,能不能开展好用中草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才是最重要的。

在七连的时候,王广镇的中草药房在那棵三角枫树下,老工人和知青都把在工地收集的中草药送来加工,给连队使用。

回城后王广镇所在单位是海口十四中,这是所有一千多学生的完全中学里,师资相当缺乏,校长也要上课。于是,他既是校医,也要当教师上课。

有一次,在越南河內的百科大学,在介绍教授取得的学位时,他听到除了博士、硕士学位外,还有“举人”,就问一位学中文的学生:“举人”是什么意思?她说:“举人”是越南自己培养的最有学问的人。她也问我一个她感兴趣的问题:“王老师,赤脚医生穿鞋吗?”他笑着回答:“当然穿,工作时穿,采药时也穿,赤脚医生是指从劳动大众中培养出来,具有全心全意为劳动大众服务思想的医生。”

当年,七连相继派出许多知青去学医,都学有所成。医院的彭佩琼调回广州,陈琼妹调回海口,她俩继续从事医务工作。安排到十二队的卫生员杨二妹后来随夫调去广西,安排到一连的卫生员李富娥已到美国定居,她的妹妹李细娥(安排到九连当卫生员)回城后医院工作。

年6月月9日上海知青陈伟烈到了云南省景洪东风农场二分场。并被指派到场部卫生所,干了9年卫生员的工作。当时他所面对的是流行的各种热带疾病:知青因为水土不服引起的溃疡性皮肤病,雨季在农场肆虐的脓血性痢疾,以及老职工患的胃病、风湿性关节炎、肝肿大,营养不良等各种慢性疾病。

当时医生中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很少,他和大家一样边学边干。在干中学,学了干,时间长了经验也多了,医疗水平也被认可了。为了贯彻防为主,治疗为辅,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他担任了卫生所负责人后,调来了两个比他年龄大十几岁,认识几十种中草药的老职工,做中医师傅,其中一位是少数民族老大妈。

他先安排两位老人去勐宋采药,一周后,他和其他三个知青也去了。他们每人带上自己的背包、砍刀,陈伟烈还带了50斤大米、斤橡胶籽油。当时他们没地图,只是沿着一条拖拉机开过的泥路,朝大勐龙方向走。一路上伴随他们的是密密的树林和小河的流水声,还有就是一会儿雨,一会儿晴的天气。浑身上下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傍晚当他们走的筋疲力尽时,忽见树林后冒有炊烟,天完全黑了才走进这个爱伲族的寨子。其他三个知青借着笼着的火堆,放下行李就睡着了。陈伟烈作为负责人硬撑着跑到小河边淘米烧饭,大家借着火光吃完夹生饭后,倒下就打起呼噜,直至第二天被传来的狗叫声吵醒,起来后只感觉骨头像散了架似地浑身酸痛。吃完饭,他们继续赶路。到天亮时分,早上喝的稀饭早就消化了,只能喝着流经路边,又清澈又甘甜的溪水代粮充饥。途中陈伟烈仰面朝天在津津有味地喝大岩石上渗出水滴时,一条二米多长的毒蛇吐着信子朝他游来,同行的知青“小四川”尖叫一声拿着砍刀奔来,手疾眼快,刀起蛇断,打死了毒蛇。直到天黑,他们才走到两位中医师傅住的寨子。那晚两位师傅给他们的饭,还炒了一碗苦菜,那是他们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饭。

第二天,他们开始了采草药。没有路,就砍草开路。西双版纳处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各种植物繁衍生长茂密,苍天大树比比皆是,有的几个人都围不过来。各种藤树的藤条左弯右盘,藤绕树,树缠藤,低矮的灌木漫山遍野。据记载,在西双版纳森林中,仅药用植物就有种。他们每个的脑子里都只有一个想法,多找一些珍贵药材,多采一些中草药回去,为战友们治病。当他们看到远处有一棵树像杜仲,就赶紧过去,拿书对照。确认那棵树确实是珍贵的壮阳补药杜仲后,他们恨不得把整棵树的树皮都剥光。

在原始森林里采药,没有地图,又没有辨认方向的经验。他们翻过了一山又一山,忽然在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他们不认识的文字。转到碑后,看到了“中国”两个字时,他们一下子紧张起来,原来他们脚下踩在缅甸的国土。还在这里挖了不少对止腹泻有特效的叫“金不换”的中草药。他们赶紧收回脚,继续在自己的国土上采药。

一天又一天,每天都有不少新的收获,附近的几座山他们都找遍了,每次都是边走一边找,对每种植物都不轻易放过。一次无意中用砍刀砍了一根有手臂那么粗的藤子,只见刀劈处流下了血红的水,一滴滴的流不尽,啊!这就是鸡血藤。流出来的水就像鸡血一样,尝尝有点甜,这是一种止血的药物,他们满载面归。在采草药过程中,他们的早饭,午饭基本上都是用野果充饥解渴,填饱肚子。在猴子跳跃的树上,他们发现长满了像金茹般的植物,走近一看,原来是又大又红的千年灵芝,又是满载面归的一天。他们找草药,有时让少数民族带路帮他们找,有时带着《本草纲》、《云南中草药》,对照着书中彩色图片及文字去找,有先找到植物再翻书确认的。有种长的一人多高,树非树,草非草的植物,经翻书后确认是书上描述的巨毒草本——断肠草。在长年不个见阳光的丛林里,他们找了十几天才找到了长有七片叶子,顶端长着像向日葵-样的花——“七叶一支花”,能够治疗跌打损伤、蛇咬伤,用于流行性肋腺炎、扁桃腺炎、咽喉肿育、中耳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炎等病。在找到野山参、当归,曼陀罗花等后,他们部要亲自尝尝味道,翻开书记住药性、功能。他们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指导自己采摘中草药。大家每找到一些珍贵的药材,都会兴奋很久。

采药经历中的艰难,超出想象,但也使他们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人生的每一步成功,都要付出艰辛,鼓励他们不断进步。[2]

插队在云南元江县红河公社桥头大队漫漾生产队的回族知青张伟,队里决定让他担任赤脚医生。没有医务室,就设在宿舍里,没有药箱,就用自己装衣服的箱子,没有酒精灯,就用自己的煤油灯,没有煮针盒,就用自己的饭盒装,他白天坚持下田干活,晚上给贫下中农看病。不管是吃饭时间,还是晚上睡觉时间,随叫随到。为了减轻病人的路途劳累,晚上他提着小马灯一家一家地送药,一户一户地看病,并和其他知青一起,帮助全家病倒的贫下中农挑水、煮饭、烧开水、喂药、喂猪、管小孩等。为了减轻贫下中农的经济负担,他刻苦钻研中草药,并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大山上采草药,经过反复实践,可以处理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了。生产队看他为贫下中农看病,几乎没有一点休息时间,决定要给他补助工分,他谢绝说:“为贫下中农服务,怎么能计报酬。”

[]成都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朱薇薇主编《成都知青云南支边纪实》四川民族出版社第-页

[2]周公正主编《勐龙记忆》香港文汇出版社第-29页

感谢您的鼓励!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l/4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