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中耳炎治疗 >> 正文 >> 正文

耳朵反复闷堵胀这个管道出了问题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19-1-22

耳科门诊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病人:反复或持续的耳闷、耳胀,伴听力下降和低调性耳鸣。苦于病情反复发作,医院,经长期服药打针、反复鼓膜穿刺,症状难除,病因难断,生活、工作两误。这种疾病我们称之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

之所以“难治”,是因为:耳朵内的咽鼓管功能出现了障碍,而咽鼓管位于头颅深处,腔小洞深,结构小,功能大,炎症不易消,堵塞不易除,没有特效药。而如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的问世,将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耳闷两年,球囊扩张帮患者解决烦恼

73岁的陈爷爷家住在渝中区,两年前,他不小心感冒受凉,出现右耳闷塞,听力下降,有听力遥远感及自听增强,低音调耳鸣,自觉头昏脑胀、走路昏沉。本以为感冒好了,这些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可没想到这些症状一直折磨着他。

两年来,家人陪伴着医院就诊,反复吃药、打针、鼓膜穿刺。钱没少花,罪没少受,但病状一直未见好转,且反复于感冒、乘坐电梯、乘坐汽车穿隧道、爬山后复发加重,严重影响了陈爷爷的生活质量。

今年6月,陈爷爷在朋友的介绍下,慕名来到重庆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骆文龙专家诊室就诊,经过仔细诊查,确诊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

经科室主任骆文龙教授带领团队详细评估,并与患者家属反复商量,为患者提供了最佳方案——予以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手术非常顺利,患者术后立即显效,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也没有复发。

咽鼓管很重要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通道

生活中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可以导致耳闷胀感的疾病,临床上称为咽鼓管功能障碍。骆文龙教授表示,要了解它,首先要了解咽鼓管。

所谓咽鼓管,也叫耳咽管、听管,是位于中耳和鼻咽之间的一条管道,外侧为骨部,内侧为软骨部,长约35mm,内径最狭窄处约为1-2mm。它有两个开口,一端位于中耳鼓室口,另一端则开口于鼻咽部,是沟通中耳与鼻咽部的唯一通道。解剖结构独特,外附肌肉、筋膜,内有纤毛、活瓣,结构虽小,功能重要,易受鼻、咽疾病(如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影响而致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通道,其主要功能是平衡中耳与外界大气压力、引导中耳内分泌物流入鼻咽部、防止逆行感染、阻声和消声。通常,咽鼓管处于闭合状态,而在吞咽、打哈欠、打喷嚏等动作时会短暂开放。当其发生功能障碍时,一是不能平衡内外的压力导致鼓膜向鼓室内凹陷,二是不能发挥其引流作用而导致鼓室内积液即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既往治疗方案容易出现并发症

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TubeDysfunction,ETD)在成人中的发生率为1%~5%,主要表现为患耳压力失衡的相关症状,如耳胀满感、听力下降、耳鸣、耳痛或不舒适感,其中耳闷胀感和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引发ETD的原因有多种,但都与咽鼓管独特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ETD加重除了出现案例中的分泌性中耳炎之外,还可出现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等严重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骆文龙教授介绍,在过去,临床上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常采用咽鼓管吹张法、漂浮导管扩张术、鼓膜切开置管术等,但这些治疗方法不管是在操作性、安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有待改进,且有可能导致鼓膜硬化、鼓膜永久性穿孔、化脓性中耳炎,甚至胆脂瘤等并发症。

球囊咽鼓管扩张术安全、近于无创

而骆文龙教授为患者陈爷爷行的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是在鼻内窥镜的引导下,将咽鼓管扩张球囊经咽鼓管咽口导入咽鼓管,越过咽鼓管狭窄处后,接压力泵扩充球囊,达到咽鼓管再通的治疗效果。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技术,以其操作简便、安全、高效、近于无创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骆文龙教授介绍,球囊扩张术不仅可以有效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及其相关中耳疾病,据数千例临床使用病例,4年跟踪随访,发现其有效率超过80%。并且,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病人恢复快,痛苦小。同时,球囊扩张技术也可治疗顽固性鼻窦炎、环咽肌狭窄等多种耳鼻咽喉疾病

骆文龙教授介绍,现阶段临床上,重庆地区有大量类似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医治,重庆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全市率先开展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达到良好的效果,并积极传播,希望能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准确的治疗。

采访最后,骆文龙主任强调,如果耳朵闷,可适当吞咽、打哈欠、咀嚼、按压耳屏等动作,以助改善,若效果不佳,医院就诊,以求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北京白癜风在哪里做好
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zl/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