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中耳炎初期症状 >> 正文 >> 正文

小儿头痛,切莫大意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21-9-30

小儿头痛并不少见,只是他们不会语言表达,只是啼哭或用手拍打头部、双手抱头等方式来表达,所以往往不为家长发现。另外有些家长知道孩子头痛,也不加重视,认为头痛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其实有时头痛确是严重疾病的表现,所以家长不能掉以轻心。作为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头痛,还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颅内压力改变

颅压改变所致头痛最多见,除占位性病变、炎症水肿、脑血管意外、脑挫裂伤及脑水肿外,还要注意良性颅压增高症,小婴儿可因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轻度外伤、维生素A过量或不足、氨苄青霉素过敏、血液病诱发,前囟膨起紧张是主要临床表现。而儿童期常与用激素后过快撤药有关。

除头痛、呕吐外,视神经乳头水肿明显而恢复较慢。狭颅症除头围小外,应有颅高压症状才能诊断。

颅压过低亦可引起头痛,如腰穿后、脊髓手术后数小时发生头痛,卧位轻,起坐站立时头痛重,持续1~3天。腰穿后平卧3~4小时可预防,经静脉补液可促进头痛消失。

颅内感染性疾病

此类头痛是由于急、慢性颅内压增高引起。如急性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患儿常有急性剧烈头痛伴发热、呕吐、嗜睡。慢性脑膜炎,如结核性脑膜炎,头痛缓慢加剧,反复发作并伴有发热。

只有为除外颅内感染的情况下进行腰穿,在腰穿前最好先做CT,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后颅窝占位性病变,腰穿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防止诱发脑疝。脑膜炎及大多数脑炎患儿的影像学无阳性改变。

急性颅内感染诊断不难,但不规则治疗后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颅内感染、霉菌性颅内感染、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小型脑脓肿、慢性复发性颅内感染诊断较困难,需要进一步做脑脊液常规及病因学检查(细菌涂片、培养、脑脊液二代测序或免疫学检查。

颅脑损伤

从婴幼儿的跌跌撞撞学步,到长大后的调皮奔跑,孩子成长的路上免不了磕磕碰碰,那么孩子如果不幸碰撞到脑袋,出现脑外伤,家长该怎么应对呢?头部摔伤后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情况。由于孩子的病情变化比成人隐蔽,不易被家长察觉,如果家长不细心观察的话,可能等到发觉情况不对的时候孩子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很容易耽误疾病诊治;另外,孩子的病情恶化速度比成人快,有时孩子受伤后持续哭闹不安,但没过多久就马上出现昏迷、抽搐的情况,同样耽误孩子进行及时规范的诊疗。儿童脑外伤后,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简单了解孩子是何时受伤、如何摔倒、头部的什么位置着地、身体其他位置有没有受伤。让孩子不要继续活动,保持休息并注意观察。一旦儿童出现意识丧失、无法正常走路、抽搐、频繁呕吐、头痛、眩晕等;婴幼儿由于不能言语,出现哭闹不止,烦躁不安,四肢无力,尿床等,家长一定要紧医院就诊。孩子头摔伤后出现呕吐一般是由于颅内压升高或者第四脑室底部呕吐中枢受影响所致。出现呕吐的孩子,医院就诊,先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颅内出血以及颅骨骨折的情况。并且医生建议这些孩子留院观察或者住院治疗。若行CT及其它相关检查大致正常的话,医生往往建议其回家观察,家长也不可掉以轻心,仍需要仔细观察两三天,以防迟发的颅内出血或其它各种并发症,在这几天内家长应禁止其剧烈运动,特别留意儿童的意识状态,夜间应睡在儿童旁边并叫醒几次,以便知道其是否有昏迷情况,另外还要观察其瞳孔是否大小一致。对于比较小的头皮血肿,主张首先局部冷敷或冰敷,2天后再开始热敷或理疗以促进血肿吸收。但是对于体积大,吸收缓慢或者位于额头处的血肿,冷敷的时间要更长些。最好的办法是一方面给予血肿穿刺抽吸,另一方面通过理疗促进血肿自身吸收。需要做血肿抽吸的孩子,都需要住院先检查凝血功能,待其结果正常后方能抽吸血肿,并加压包扎以防止再次出血。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的肿瘤、寄生虫病、脓肿等。头痛常迁延反复并逐渐加剧,伴有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必要时做眼科检查,眼科检查方便而又价廉,尤对呕吐加重者必须看眼底,以防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颅内高压,也可同时检查视力和屈光度。小型脑脓肿不但可无感染征,亦可无颅高压征及脑脊液改变。占位性病变经用激素、脱水剂后,病灶周围水肿可减轻,故症状可暂时消失,一般经CT检查可确定诊断脑干、颅底病变,CT可疑异常者可做头MRI检查。颅底压迫综合征、颅底肿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亦可引起后枕部头痛,但有颈部畸形、颈部活动受限或后发际下降。头痛和呕吐进行性加剧,呕吐又呈喷射性、恶心也渐少者,务必警惕脑肿瘤的可能。此时患儿头痛常为广泛性,尤其在枕额部。因颅内压升高,头痛常随咳嗽、打喷嚏、大便用力等活动和体位改变而加重,且常在晨醒后就呕吐。如出现局部占位性体征,应立即想到脑肿瘤,做MRI、CT等影像学检查,眼底检查也很重要。对年龄幼小者应警惕,有人建议小于6岁而头痛持续或频繁发作的患儿,都应做影像学检查。

脑血管病变

脑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形成。头痛常突然发作,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常在学龄期急骤出血起病,以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定位体征为特点,而动静脉畸形者60%表现为长期头痛,病情波动,若合并小量出血则头痛加重,有轻度一过性定位体征,大出血时出现卒中昏迷或脑室大量出血,预后危重,需要做CT检查,必要时神经外科处理。

大脑大静脉畸形常被儿科医生忽视,婴儿期可引起心衰,大年龄儿童出现颅压高、脑水肿及邻近组织定位体征,MRI时没有畸形的血管团,只有增粗的静脉影像。其它有神经皮肤综合征及各种外伤后脑血管并发症。

脑积水

进行性梗阻性脑积水,婴幼儿发病诊断并不困难。一些慢性进行性脑积水,如前囟闭合后的大脑导水管周围胶质增生所致幕上脑积水,感染扩散脑室内膜脑室膜炎脓液阻塞、粘连、纤维化孔、管流通不畅(马氏孔、路氏孔、室间孔、正中孔、外侧孔、大脑及中脑导水管)阻塞性脑积水,病人的头围不大,以各种诱因下的颅高压危象发病,治疗后缓解,常误诊为病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病,头颅CT及眼底检查后即可确诊。另一方面有脑室扩张者合并头痛症状不能轻易诊断为脑积水。

癫痫性头痛

癫痫相关头痛可分为围发作期头痛和发作间期头痛(发生于癫痫发作之前或之后、距离发作时间在一年之内的任何种类的头痛)两类,前者依据发作和头痛发作的前后时间关系又可分为发作前头痛,约占5%~15%;发作中头痛,约占3%一5%;发作后头痛,约占10%~50%;而发作间期头痛出现于25%~60%的癫痫患者。

许多癫痫病人有独特的症状,而不像一般的癫痫病人那样发作时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头痛性癫痫就是其中的一种,患儿发作时剧烈的头痛,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又突然的停止,过后一切正常。动态脑电图可帮助诊断。

脑肿瘤性头痛

儿童头痛,肿瘤的可能性远比成人多见,而由于起初时头痛不伴有其他症状又往往被家长忽视。脑肿瘤性头痛多发生在早晨,进行加重,常伴有呕吐及抽搐。随着肿瘤的长大,以致颅内压增高,眼底检查有视乳头水肿。脑CT是确诊脑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它能正确反应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颅内肿瘤早期或定位体征不明显时,可呈慢性复发性或渐进加剧的头痛,容易误诊。小儿的颅内肿瘤约1/3可表现典型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的颅高压症,但颅内肿瘤定位体征不明显时颅内高压症并不一定存在,容易误认为是偏头痛或精神性、行为性头痛,尤其在主诉不十分明确的幼儿。就颅内肿瘤的头痛性质而言,应注意以下特点:

a.头痛发作已有一段时期,但严重程度和频率增高;

b.大多于早晨或夜间发生;

c.限于某一部位,伴突然(喷射性)呕吐,在疲劳、咳嗽等情况下更显著;

d.改变体位可使之明显加重或明显改善;

e.无偏头痛家族史。其他如呕吐逐渐加重,且不一定伴恶心;出现精神行为方面的变化,如性格改变、易激动、欲睡、习惯改变、近期学习成绩减退等,则应警惕在头痛期或间隙期有无局灶性异常神经体征,特别在较少主诉的幼儿中应予注意。

呕吐是儿童颅内脑肿瘤最常见的症状,80%的儿童脑肿瘤的早期症状可表现为呕吐。起初呕吐发生在清晨,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儿童呕吐后能立即进食,而进食后又很快呕吐,长期反复发作可出现脱水、营养不良,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同时,脑肿瘤会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导致头痛,可持续存在,也可间断发作。婴儿或低龄幼儿无法向家长表达头痛的感觉,常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拍打头部、不停哭闹等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有些患脑肿瘤的孩子还表现出走路不稳、头颅增大、对眼或斗鸡眼,颈部抵抗或斜颈、癫痫发作、性早熟、发烧及意识或精神异常、皮肤咖啡色素斑等症状。对于这些症状,家长们千万不要大意,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莉莉.小儿头痛呕吐,小心脑袋长肿瘤[N].保健时报,-05-06().

[1]江苏王俊.小儿头痛细察因[N].大众卫生报,-09-04(P04).

[1]夏经,叶露梅,匡培根,吴保敏,吴家骅,邹丽萍,蔡方成,鲍克容.小儿头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02):67-82.

坚持科普,希望医生和患者少走弯路,疾病得到尽早诊治!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我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cq/9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