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中耳炎初期症状 >> 正文 >> 正文

宝宝得了中耳炎,为啥要给鼻子喷药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20-8-28

在小儿耳鼻喉科门诊中,经常遇到家长看完病拿药回来询问:

“护士,我宝宝耳朵疼,医生却开了喷/滴鼻剂,是不是搞错了?”

“医生给宝宝下的诊断是不是中耳炎呢?”

“对呀。”

“您可以放心给宝宝用,医生没有开错。”

“不是应该开滴耳朵的药吗?”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常常会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耳朵发炎了,医生开了喷/滴鼻剂,是医生搞错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得了中耳炎,却要喷/滴鼻子呢?

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分布在头面部的不同部位,从表面上看并不相通,但实际上,它们又都是以咽部为中心彼此相通的。其中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叫咽鼓管,它的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平时闭合,仅在吞咽或呵欠时开放,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

当感冒时,鼻子发生炎症,分泌物会增多,如果鼻腔内压力增加,例如不恰当的擤鼻动作,可使鼻腔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特别是儿童,因为其咽鼓管较宽短而平直,鼻内分泌物易经咽鼓管途径进入中耳引起炎症。而且鼻黏膜、鼻咽黏膜、咽鼓管内膜互相连接,遇到伤风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这些黏膜均会发生肿胀、充血,甚至造成咽鼓管狭窄或阻塞,炎症会沿着咽鼓管侵犯中耳,导致中耳炎。

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通道。通俗地讲,这个管道相当于中耳腔的下水道,下水道堵了,不能将中耳腔的液体排到鼻咽部,影响了中耳炎的恢复。

当急性鼻炎或其他影响鼻腔通气的疾病(如慢性鼻炎、鼻窦炎等),鼻部应用滴鼻剂可以使鼻腔分泌物减少、充血减轻,这样有利于咽鼓管的功能恢复,减轻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改善中耳引流,促进中耳炎的早日痊愈。鉴于这种发病机制,医生在治疗中耳炎时,常常会给患者开些治疗鼻炎、鼻窦炎的药物。

如何正确擤鼻?

如何正确滴鼻?

应用滴鼻剂前,先把鼻腔分泌物清理干净,平躺在床上,肩下垫枕头或头悬于床沿,头部应尽量后仰,使头与身体成90。,鼻孔向上,每侧鼻腔滴2-3滴,轻轻按压鼻翼,使药液均匀分布在鼻粘膜上,滴完药保持头后仰约2-3分钟再坐起。这样有利于药液流到鼻咽部,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鼻喷雾剂如何使用?

鼻喷雾剂的正确用法是用药前先摇匀鼻喷雾剂,若首次使用应试喷1-2下,待喷雾均匀后再开始使用。一般左手持喷雾器喷右鼻腔,右手持喷雾器喷左鼻腔,喷头的方向要朝鼻腔的外侧壁(鼻翼的方向),不能对着鼻中隔,喷头不必全部伸入鼻腔,以免影响药物喷散在鼻粘膜的范围。每次喷完记得把喷头用纸巾擦拭干净,盖上防尘罩。鼻腔有分泌物时应该先清理鼻腔分泌物再喷。若医嘱有洗鼻器洗鼻,应先洗鼻,洗鼻后再喷。激素类鼻喷雾剂若医嘱是一天一次,最好选择晨起喷效果比较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cq/6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