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中耳炎初期症状 >> 正文 >> 正文

千万不要小瞧中耳炎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18-12-28

千万不要小瞧中耳炎!

中耳炎有个小名,叫做“烂耳朵”。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中耳炎的杀伤力有多么大。在天常生活中,一开始不重视中耳炎导致后期病情加重治疗不易的情况比比皆是。

什么是中耳

中耳为含气的不规则小腔隙,主要位于颞骨岩部内,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及乳突小房,各部均内衬粘膜并相互延续,故病变可相互蔓延。

鼓室

鼓室(tympaniccavity)居颞骨岩部内,前方借咽鼓管与鼻咽相通,后方借乳突窦与乳突小房通连。鼓室可分为上、下、前、后、外侧、内侧6壁,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

鼓室壁

上壁(盖壁):为一薄层骨板,由颞骨岩部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

鼓室外侧壁

窝。中耳疾患可能侵犯此壁,引起耳源性颅内并发症。下壁(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内静脉起始部,一般为一薄层骨板,有时此壁尚未骨化,仅借粘膜与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故中耳手术时需注意,以免伤及颈内静脉而致严重出血。[1]

前壁(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后壁。前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即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口和下方的咽鼓管鼓室口;前壁下部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

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鼓室由此经乳突窦与鼓室内侧壁乳突小房相通。中耳炎易侵入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乳突窦开口的内侧有外半规管凸,下方有一小的骨性突起,称为锥隆起,内藏镫骨肌。

外侧壁(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室鼓膜以上的空间为鼓室上隐窝,此部外侧壁为骨性部。

内侧壁(迷路壁):是内耳的外侧壁。此壁中部有圆形隆起,称岬。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小孔,称蜗窗(fenestracochleae)(或圆窗),在活体为第二鼓膜封闭。在鼓膜穿孔时,此膜可以直接受到声波的振动。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小孔,称前庭窗(fenestravestibuli)(或卵圆窗),连于前庭,在活体由镫骨底及其周缘的韧带将前庭窗封闭。在前庭窗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此管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的炎症或手术易伤及面神经。

鼓室内的结构

(1)听小骨(auditoryossicles):有3块,

听小骨和鼓膜

即锤骨、砧骨和镫骨。

锤骨:形如鼓锤,有头、柄、外侧突和前突。锤骨头与砧骨体形成砧锤关节;柄附于鼓膜脐,其上端有鼓膜张肌附着;外侧突为鼓膜紧张部与松弛部分界标志;前突有韧带连于鼓室前壁。

砧骨:形如砧,分为体、长脚和短脚。体与锤骨头形成砧锤关节,长脚与镫骨头形成砧镫关节,短脚以韧带连于鼓室后壁。

镫骨:形似马镫,可分为头、颈、前脚、后脚和底。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边缘,并封闭该窗。

(2)听小骨链:锤骨柄附着于鼓膜,镫骨底封闭前庭窗,砧骨居中,将锤骨和镫骨连接成听小骨链,组成杠杆系统。杠杆的支点刚好在听小骨链的重心上,故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效率最高。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听小骨链相继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作向内或向外的运动,将声波的振动转换

听小骨

成机械能传人内耳。炎症引起听小骨粘连、韧带硬化等,听小骨链的活动受到限制,可使听觉减弱。

(3)运动听小骨的肌:共有2条,即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位于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内,止于锤骨柄上端,受下颌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向内侧牵拉锤骨柄,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止于镫骨颈,由面神经支配。收缩时向后拉镫骨以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减低迷路内压;并解除鼓膜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

咽鼓管

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tube)又称欧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所以被称为咽鼓管。

咽鼓管呈弓状弯曲,整个管道长约35~39毫米,由软骨部与骨部两部分所组成。它的外1/3为骨部,内则有颈内动脉,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是鼓室口;内2/3为软骨部,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部的侧壁,具体位置是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骨性部是管的外侧较短的部分,其鼓室端开口于鼓室的前壁;软骨部经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软骨部平时闭合,仅在吞咽或呵欠时开放,以平衡中耳和外耳的气压,有利于鼓膜的正常振动。由于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故咽部感染易沿咽鼓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鼓窦

鼓窦(tympanicantrum)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是鼓室和乳突气房相互交通的枢纽,出生时即存在。鼓窦大小、位置与形态因人而异,并于乳突气化程度密切相关。但幼儿鼓窦位置较浅较高,随着乳突的发展而逐渐向后下移位。

乳突及乳突小房

乳突(MastoidProcess),或者叫做乳突骨(MastoidBone),是头部两侧的颞骨上的锥形突起。从成年人的耳后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乳突骨,但是小孩子的乳突骨发育不如成年人完全。

乳突位于鼓室的后下方,为外耳门后方的骨性突起。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气房,称乳突小房,各气房彼此相通,与鼓室之间的鼓窦相通。出生后开始发育,至4~6岁时,整个乳突的气房发育完成。

根据气房的发育程度可将乳突分为四型:

①气化型(pneumatictype)占80%,气房发育良好,气房间隔很薄,乳突外层也薄;气化型可分2型:部分气化型乳突,乳突有几个小房或气窦≤5cm2;完全气化型乳突,气房≥6cm2。

②硬化型(sclerotictype),气房未发育,骨质致密。

③板障型(diploetictype),气房小而多,气房间隔较厚,外层骨质较厚,颇似头盖骨的板障构造。

另,胸锁乳突肌止于乳突,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

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中耳炎的危害表现

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大多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另外,如果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及慢性扁桃体炎存在,细菌可能反复侵入中耳腔,并中耳炎潜伏下来导致慢性中耳炎。

并发症

1

面瘫,面神经距中耳腔很近,若损伤它,就会引起口眼歪斜。

2

迷路炎,如果炎症向内侵犯,进入内耳会引起迷路炎,导致眩晕和恶心、呕吐等。

3

颅内并发症则包括脑膜炎、脑膜外脓肿及脑脓肿。不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会有生命危险。

4

各种脓肿,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等,出现脓肿后,在局部可摸到很软的包块,红肿、疼痛剧烈,并有高烧。如果处理不及时,脓肿向颈部扩散,引起颈部转动时疼痛,严重时会有破坏颈部大血管,导致死亡。

END

对大脑的危害

1

中耳炎有化脓性与非化脓性两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有单纯性,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三种。非化脓性和单纯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不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但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两种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果是颅内合并症就有危害。

2

胆脂瘤型和骨疡型中耳炎之所以会发生并发症,是因为中耳的顶壁称为鼓室盖,鼓室仅借此薄骨壁与颅中窝大脑颞叶分隔,乳突后壁又借乙状窦骨板与小脑相近,这两种中耳炎具有侵蚀,破坏骨质的因素,一旦骨壁腐蚀,感染可经此进入颅内,引起脑膜外,脑膜,脑实质的炎症,局限形成脓肿。

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1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一开始以用药和滴入的方法为主。其中治疗主要选择可以消炎的药物;局部用药则选用生理盐水这样的外敷药;滴耳就是将液体的药物滴入患者的耳朵,经过鼓膜穿孔流向中耳。

  如果化脓性中耳炎已经演变成乳突炎,就要进行手术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以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为目的,以控制局部感染为治疗方针。

  可以使用医生开的药物,喷进鼻腔咽部,减轻局部水肿。如果连续用药3个月还留有症状存在,就要进行穿刺抽液。

骨疡型中耳炎的治疗:

  如果骨疡型中耳炎患者的耳脓流通顺畅,采用局部用药治疗方式即可;倘若流脓遭遇阻碍或不顺畅,那么就要进行手术治疗。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治疗:

  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仅仅是靠药物治疗是没有帮助的。药物只能起到暂时性消除痛感的作用,无法完全根治。想要治标又治本,就要进行手术治疗。利用手术消除中耳内脱落的上皮,才是治愈胆脂瘤型中耳炎最关键的因素。

推荐技术:鼓室成型术

  鼓室成型术是一种可以高效治疗中耳病灶和重建鼓室传音结构的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以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而且这样的治疗技术不会造成大家的正常组织损伤,有利于术后的康复,加快疾病的康复速度。









































控制白斑发展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cq/4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