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夏至,天气越来越热,下水游泳成了不少市民选择的解暑方式,然而昨天中午,一名男子在邕江一桥桥南下游泳,不慎溺水,直到今天中午,蓝天救援的搜救人员还在继续搜救当中。据说这名游泳的男子才20多岁。
三人结伴游邕江
一小伙不慎溺水
“这小伙子大概昨天12点多的时候,他就自己一个人往第二桥墩方向游,游到第二桥墩大概五十多米的时候,他就感觉可能感觉体力不支、还是抽筋,有几个游泳爱好者就看到他的手挣扎、猛地摇手,也喊救命之类的。”目击市民黄先生。
目击市民黄先生说,昨天(6月20日)中午12点多,三名年轻男子来到邕江一桥桥南下面游泳,他们没有做任何热身准备,就下水开始游泳,当时三个人一起往江中心的桥墩游去,但是其中一名男子在游到桥墩中间的时候出现了意外。正好被周围游泳的侯先生等人看到了。
““最后他说不行了、不行了,后来我们就两个人下去,都来不及了,叫他抓住那个灯塔,他都晕了、下去了,我们过去都找不到了。”目击市民侯先生。
“他没有注意,一冲下去以后,那帮游泳协会的救都救不了,就是两秒钟,一浮一进、一浮一进,他们就进去救,救不了了,没有办法。”目击市民卢先生。
”由于事发突然,该男子身上没有携带任何救生设备,就被桥墩处湍急的水流给冲下去了。侯先生说,这名男子看着像是会游泳,但是水性并不是很厉害,冲下去的时候,该男子可能因为惊慌失措才导致溺水。
“因为这个水你看见很平静,实际上水很急的,你游到那个墩,我们都很费力的,一般人游过去,你游回来的话都挨冲到下面去的,不够力的。”目击市民侯先生。
事发后相关部门
立即展开搜救
昨天中午事发后,南宁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接到任务,迅速来到现场开展搜救工作,直到今天中午搜寻还在继续进行中。
记者和赶来的家属了解到,溺水男子姓韦,是河池东兰县人,年龄大概22岁,前两天刚来到南宁打算找工作,本来昨天中午,他是来邕江边游玩的,没有想到就发生了意外。
小韦的哥哥韦先生说:“他会是会一点游泳,但是不厉害,我们都不知道他出来,我们都在别的工地干活,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出来,只能是他们那些朋友才知道。”
进入夏季以来,南宁头条也报道了很多起野外游泳溺水的事故,令人痛心。
▼▼▼
又一起!南宁清水潭两人潜水1人溺亡!遗体已被找到…
年6月13日下午,有网友报料称,在南宁市金陵的清水潭,两位自由潜水爱好者下水,其中一位下水以后就再也没上来。这位自由潜水员年仅21岁,岸上还有一只边牧在等着他。
又一起悲剧!南宁两兄弟带友女到河边游玩,弟弟不幸溺亡,年仅20岁...
年5月28日下午1点半,在南宁武鸣区夏黄村有两兄弟带着女友到香山河边游玩,结果弟弟不幸溺水身亡,今年刚满20岁。
痛心!南宁多名学生结伴游泳发生意外,一人溺水身亡!
年5月12日下午2点,南宁一14岁男孩在三塘镇东山水库水库游泳突然溺水,晚上9点,溺水男孩被打捞出水并确认死亡。
痛心!南宁3名失踪小孩终于找到,但已确认溺水身亡...
你年4月6日,3名小孩到青秀区五合那秀坡大派水库玩耍。随后家长发现孩子失踪。直到4月7日中午,失踪的这3名小孩全部被找到,但已确认为溺水身亡。
南宁5名学生结伴游泳一人不幸溺亡
年5月23日下午,南宁某中学的5名学生结伴到郊外的一个大型水坑游泳,其中两人双双落水。岸上的同学见状马上找来长竹竿把当中一人拉了上来,但另外一人没能拉上来。事发之后,救援队员搜寻了足足七个小时,最终找到了遇难学生的尸体。
又一人因为溺水失去生命
生命是如此脆弱
溺水死亡是夏季安全的头号大敌
一定要引起重视!
野外游泳的危险
你真的了解吗?
野外水域有哪些危险?1、有些水库、河道底泥松软,人容易陷入泥沼而无法动弹;
2、有的水体表面看似平缓或静止,水下却暗流涌动或有漩涡,很容易把人冲走;
3、很多水下地理环境复杂,可能长有水草等植物,一旦脚被缠住,很难挣扎掉;
4、水上温度和水下温度有很大反差,极易造成游泳者腿部等部位抽筋,从而发生危险。
这些防溺水安全知识请铭记在心
1、去游泳池玩水,一定要有大人陪同,并且不能脱离大人的视线,绝对不能单独去水库、水塘、河流等野外水域玩水。
2、身体患有中耳炎、心脏病等疾病或刚参加完剧烈运动后,都不宜下水游泳。
3、游泳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防止下水发生抽筋。一旦发生抽筋,要保持镇静,停止游动,根据不同部位采取自救,并向岸边求救。
4、发现他人溺水,千万不要直接跳下水或者手拉手救人,避免造成群死群伤的悲剧,而要智慧救援,首先大声呼救,请周围的人来帮忙,同时可以拨打报警电话;寻找身边可以利用的救援物扔给落水者,如救生圈,泡沫、木板等。
5、如果溺水者无意识,心跳停止,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珍惜生命,拒绝野泳!
喜欢游泳的人一定要吸取教训,
时刻牢记,
不要让悲剧一次次发生。
编辑:王瑜
编审:周阳戴珊珊
来源:南宁头条新媒体、南宁电视台《新闻夜班》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cq/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