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作者为大讲堂撰稿
原创作者:费文轩张秋敏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
一个家长急忙忙的带着一个孩子走进诊室,大声喊道:“医生,我家孩子耳朵流脓好几天不见好。”心想,对于每天见过太多耳朵流脓的我来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淡定的说:“坐下来看看吧”。哎!大话说早了,这一看,我头都三分大了,这耳朵里不但是脓,还夹杂着大量黑色粉末状物,怪怪的中药味扑鼻而来,整个耳朵糊的满满的,不见一点缝隙。这一问才知道,“当地有治疗中耳炎偏方,往耳朵里吹药面见效快,谁知道不但没见好,孩子闹的更厉害。”很尴尬!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冲洗带吸引,尽我所有功力,孩子哭的更是哇哇的,电耳镜一看,这般折腾,近鼓膜处仍见大量黑色物粘附。可以想象这孩子受的这般折腾,但是实在无能为力,都是这“神奇药面的功劳“。
门诊上不止一次碰见这样的孩子,只是见一次脑袋大一次,更是心疼这些孩子,每次孩子哭的那么厉害,我也是满头大汗,七十二般功夫全上。所以劝告大家千万不要听信“神药疗法”。那黑乎乎的粉末儿(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颗粒状的)进耳朵容易,出来就难了,这样堵塞鼓膜的穿孔,导致引流不畅,不但治不了疾病,反而耽误病情,更平白加重了孩子的痛苦。更令医生尴尬的是,这药面儿不溶解,呈颗粒状,取之不易。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其中,中耳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儿童咽鼓管与成人相比具有短、宽、平的特点。哺乳期婴幼儿由于经常呛奶,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鼻部分泌物增多,患儿哭闹等因素导致细菌循咽鼓管进入中耳,容易引起中耳炎。所以提醒家长:年纪小点的孩子经常哭闹,拍打自己的耳朵,甚至揪耳廓;孩子哭着说自己耳朵疼或者发现孩子耳朵流脓等,再结合患儿近期有上感、发热的病史,家长都应该想到会有急性中耳炎的可能。以上情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应及时口服抗生素,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滴耳,同时针对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状,可使用滴鼻液、黏液促排剂和中成药等治疗。
所以在此再次呼吁大家,有耳部疾病千万禁忌向耳朵里随意吹药面儿!!!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今天又接诊一个这样子的宝宝,你说尴尬不尴尬?!
听力大讲堂听力学与耳鼻咽喉健康大讲堂
邀请全国听力学与耳鼻咽喉科专业人士、顶尖专家教授,为全国的医护人士、患者人群及业内领先的资讯人士授课。自通过网络公开授课后,吸引了全国耳鼻咽喉科医护人士和听力学、助听器、人工耳蜗、康复学、语音学、言语病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目光,广大的患者朋友们也陆续参与进来。至今大讲堂已开展50多堂网络公开大课,计划每周开设1-3堂直播大课,请锁定听力大讲堂YY频道ID:这里有精彩纷呈的课程讲座与君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cq/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