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医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时期,他们负重前行、驰援抗疫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传递着正能量。
他们的美德,都值得弘扬。
他们就是——泉州好医生!
闽南网11月27日讯(闽南网记者尤燕姿文/图)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廖军应该会选择留在家乡----袁河流经的城市江西新余。那里有童年的回忆,有牵挂的父母,是人生的血地。
因为背井离乡来到泉州,廖军成为一位新泉州人,在这座城市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孩子从小在泉州长大,对他的家乡很陌生,也越发疏远。他常常感慨,下一代人已经没有了家乡的概念,将来不知要如何理解乡愁。他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因为工作忙,没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回家乡走走看看。但他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选择当医生,选择来到泉州。他是个把责任看得很重的人。在他看来,为病人治好病的责任,比培养孩子的乡愁意识要重得多。
廖军,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以下简称“耳鼻喉科”)科室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对于病人,他常说,“不是我们在帮他们治病,而是他们在帮我们成长”。
年,进修期间的廖军
人物名片
廖军,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科室负责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耳鼻喉头颈一般疾病,中耳炎听骨重建及鼓膜修补术,耳石症复位治疗,腮腺及头颈肿瘤手术治疗,鼻病微创手术治疗等。
别瞧不上小病
分分钟可能致命
在大多数人看来,耳鼻喉科是一个小科室,耳鼻喉方面的疾病,会被认为是小病。而耳鼻喉科的医生,则被当成“小医生”看待。耳鸣、鼻炎、扁桃体发炎……但实际上,耳鼻喉是三个相通的器官,一旦鼻子及鼻窦患病,耳朵和咽喉也会遭罪。
就拿耳朵来说,俗话说,“一聋三分痴”,因为听不见别人说话,表现出的神情总显出几分痴呆的样子。如果耳朵出现毛病,不仅听不到声音,身体的平衡性也会降低。
“当你认为自己出现了小毛病,因为小而不重视时,可能会落下终身的残疾,甚至在几秒钟内就会失去生命的体征。”廖军常说,耳鼻喉科的病,不是小病。别看这些小小的腔腔洞洞,其实它们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管道。
周五上午,已经是11时45分了,廖军的诊室却还被患者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心急如焚,想赶紧把病看完,担心医生就要下班了。
只有熟悉的病人知道,找廖军看病,不需要这种担心。尽管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他还是照旧会把病人看完了再回去。“这是门诊的常态,很多人,等了那么久,下班了,你不给看病,他还要再跑一趟,更辛苦。”等把病人看完,廖军才停下来接受采访。话语中,听到他轻松地吐出一口气。那时候,候诊区的灯关了,门诊的电梯也停运了,只有廖军诊室的门还开着,灯还亮着……
一位患鼻咽癌十几年的老人,找廖军复诊。他扯着嗓门用闽南话跟廖军说,他得鼻咽癌十几年了,要来复查一下。老人一边比划着手势,一边重复着自己的需求,动作夸张。看那架势,廖军也扯开嗓门,用蹩脚的闽南话说,给他开个单子,叫他去检查一下。但老人显然听不明白,还是不停地说自己要复查。实在没办法沟通,廖军只好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拿给老人看,然后让自己的学生指引老人去做检查。
诊室里经常遇到这类病人,要么说不出话的、要么听不到的……看手势、猜哑语,面对这些病人,廖军要比别的医生花更多心思,然后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找到病人的“痛点”。
还有一类就是“先入为主”的病人,一进来就把各种症状从头到尾说一遍。门诊时间有限,对这类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病人,廖军经常会根据病人的描绘,及时打断对方来抓准病症。当然也有例外,如果是反复看不好的病人,就需要多听听他们的故事了。
廖军帮助听不清的病人写下要说的话
男子一听喇叭声就晕倒
全省首例罕见病
这不,几年前,廖军的诊室里来了个病人,40多岁的大男人,却一听到喇叭声就晕倒。
男子姓李,永春人,务农。他原本担斤的担子都不成问题,因为耳朵有毛病影响到身体,后来连斤的担子都挑不动了,而且非常敏感外界刺耳的声音,严重到一听到刺耳喇叭声就晕倒。有的医生说他是脑供血不足,有的说是梅尼埃病,还有说是精神疾病。
最后,有医生把这病当成是急性突发性耳聋来治疗,治了一年半还是没治好。因为怕听到刺耳的声音,这名患者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后来他找到了廖军,把自己的故事讲完后,廖军既感到惊讶,又仿佛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因为他坚信这个病人找对医生了。
“他的这个病症,我在国外的文献中看过,但临床中非常罕见,叫‘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廖军说,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是由于上半规管顶部骨质缺损,导致颅压发生改变。这种病的发病形式不同,有的人会听力下降,有的人容易晕眩,有的人表现为听觉过敏,就是如果身体有细微的声响,自己就能够听见,夸张到眼球转动的声音、走路时膝关节撞击的声音都极端敏感。
遇到这种罕见病例,如果不详细询问,是不能够正确诊断的。廖军说,如果一个病人一直治不好,医生首先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他为患者做了补骨手术后,这名患者成了福建全省首位被发现患有“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并治愈的病人。当时,该病例在全球仅报告例。
廖军因此感恩每一位病人。他常说,不是我们在帮助病人,而是病人在帮我们成长。
快下班了,廖军的门诊还很多病人在等候,他已习惯了这样的常态
想当一名好医生
信念执著如初
廖军出生在江西新余袁河江畔的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父母亲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而学医,既是一门手艺,又能帮到人。
立志要当一名医生的廖军,年从赣南医学院毕业后,本想留在家乡,但是父母说,到外面去闯一闯吧。于是,廖军离开家乡,来到泉州。
“当时,自己就想当一名好医生。”廖军说,转眼来泉州20多年了,一直将这份最初的信念挂在心上。“自己是外地人,来到泉州这个陌生的地方,肯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仅要在技术上提升自己,还要融入到泉州这个有人情味的城市里。”廖军学会了听闽南话,也会讲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闽南话,这对他跟病人沟通用得着。
年硕士毕业后,廖军为了在科研方面有所提升,医院、复旦大医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学习。在当一名好医生的路上,一直不停地努力。
年,廖军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
时至今日,廖军一年只能回一趟老家。孩子对自己的家乡是陌生的,对爷爷奶奶的情感也很隔阂,他觉得责任在自己身上,但他感到身不由己。思忖再三,他也只能接受现实。他坚信,每一代人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下一代人更好地发展,为了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有所牺牲。
他喜欢泉州这座城市,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生活节奏不会太快,充满人情味。他相信,这座城,孩子会比他有更深的融入。对于老家,虽有遗憾,也只能接受。自己能做的,就是尽力找到一个平衡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cq/1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