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婴幼儿及学龄儿童中,中耳炎发病率很高,约占儿童的10%~40%左右,绝大部分因症状不明显而未被诊断、治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耳炎隐蔽地发生发展,而不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呢?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致病微生物的毒力和患者的防御能力
一般认为,隐蔽发生的中耳炎其致病菌毒力相对较弱,而宿主的集体免疫和防御能力相对较强。这样病菌在中耳腔就形成一种隐伏状态,而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能就会呈现为急性中耳炎或中耳炎复发。
2.咽鼓管的亚功能状态
咽鼓管阻塞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慢性中耳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咽鼓管出现功能不良,有学者称之为“亚功能状态”时,此时咽鼓管可以基本维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和中耳传音功能的正常进行,这就导致中耳腔可能产生很少量炎性渗出液,并能向鼻咽部引流,但是患者的听力下降却不明显,病变更容易隐蔽下来。
3.内通风引流阻塞
中耳后部区域的解剖特点是腔隙狭小,引流不通畅。这些特点造成在中耳炎症状态下,后部区域容易积存渗出液和分泌物,积存越久,形成顽固性病变的机会就越多。但耳镜检查却不容易发现病变征象,而且病变初期对听骨链的传音功能也不造成明显的影响。患者可以自觉听力正常,形成中耳炎的隐蔽状态。
中耳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隐蔽性是中耳炎的一种自然属性。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那些无耳漏病史和鼓膜穿孔的中耳炎病例,应重视不明原因听力检查结果显示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
由于病理认识水平、临床检查及诊治手段的限制,以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医院就诊,耳科医师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诊治经验。这是当前中耳炎的相关理论、临床诊治存在的一大盲区。进入这一盲区,探明诸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不健全,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常常是它的并发症。加之婴幼儿不会诉说病情,因而在婴幼儿及学龄儿童中很多中耳炎易被家长和医生忽视。中耳腔非常狭小,一旦形成慢性中耳炎,治疗就相当困难,对患儿的智力发展和教育的不良影响很大。
为防止漏诊误诊带来的不良后果,患儿家长、耳科医师正确认识中耳炎的隐蔽性非常重要。对婴幼儿及学龄儿童适时进行耳科健康检查,对某些中耳炎高危群体进行跟踪复查是预防中耳炎,提高耳科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
——节选自所出书籍
年版《中耳炎理论与临床创新研究》
赞赏
长按鍖椾含鍝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㈠ソ鍖椾含涓鐧芥鐤尰闄㈠ソ涓嶅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lrzey/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