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知古通今
周二·牧夫专栏
周三·太空探索
周四·观测指南
周五·深空探测
周六·茶余星话
周日·视频天象
作者:王茸
校对:杨伯顺王婧彧张砚斌张宇辰
审阅:牧夫天文校对组
美编:崔郁
后台:库特莉亚芙卡李子琦
最近,三国的火星竞赛把太阳系搅动得沸沸扬扬,令人审美疲劳倍增。人类啥时候去火星自然也成了大家的谈资。送碳基生物去火星,肯定要比去空间站和月球更为复杂,要做的准备也更加缜密,决定也需要更加慎重。
虽然可以说科学和科幻只在一线之间,但你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地球居民在十年之内都很难拿到去火星的船票。一位吃瓜天文爱好者的优秀素质有哪些?除了理性围观发射、认真参与NASA操办的“名字”上火星真情秀外,地球飞往火星的路途漫漫,操碎了心的群众还会问:火星和意外哪个先来?宇航员受伤了怎么处理?得了阑尾炎咋办?怎么做手术?诸如此类……“在太空里如何做手术”这个瓜,今天我们就洗洗切切吃了它。
这个医疗舱好酷有木有?
Credit:BJS
01国际空间站真实病例:
棘手的血凝块与阑尾炎
某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一项为期6个月的任务。在一次评估微重力对于颈静脉的影响研究中,他被诊断出患有血凝块。地面上的医疗专家们远程指导该宇航员完成了超声波检查,并且让他学会了在空间站内注射药物。经过多日的治疗后,血凝块逐渐缩小。在其返回地面24小时后,血块消失。
另一个病例中,一名俄罗斯宇航员因突发阑尾炎不得不尽快返回地球。是的,你没看错,在地球上割起来易如反掌的阑尾,在国际空间站上,我们却搞不定。
因此,我们要一脸严肃地和大家唠唠“如何在太空中做个外科医生”这个科学大瓜。
02科学吃瓜姿势I:可以是历史剧
如何理性吃瓜,科学家和医学家们早就走在了群众前面。年,著名《英国外科杂志》(BJS,BritishJournalofSurgery)刊载了一篇文章——《太空外科术》(SurgeryinSpace)(或者,刊载了一篇题为《太空外科术》的文章),题目短小,但信息量巨大。作者从空间旅行者可能会遇到的体液转移、心血管补偿机制、骨骼变化、免疫失调、神经官能敏感、外伤、阑尾炎、胆囊炎、头部损伤与颅内疾病、辐射引发的疾病、感染等等话题,一直聊到了太空中的外伤支持与治疗手段等。
Credit:NASA/ESA
上图中,国际空间站的哥伦布实验室舱内,NASA宇航员ChrisCassidy在对ESA宇航员LucaParmitano进行脊柱超声检查。医疗团队发现宇航员在执行空间站长期任务时会长高约3%,返回地球后会“缩”回正常身高。图中的超声检测就是为了研究宇航员“长高”的原因而进行的。大家重点看一下这个蓝色的仪器,这就是国际空间站年配备的小型便携式超声仪。
今年7月,血凝块这个案例被旧事重提,又一次走进了公众视野。这一次,相关的文章发表在了澳大利亚“知乎”TheConversation上。(作者注:TheConversation是一家独立的非盈利科学与学术科普网站,话题覆盖科技、政治、社会、医学、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创立,年在英国上线。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内容还是很好玩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lrzey/1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