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妈妈最近很忧愁,因为她的孩子冉冉的表现很奇怪......
“这孩子最近看动画片老喜欢把声音放得很大,有时候叫他也不理不睬的。”
“最近老师也反应他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
“平时没事还喜欢挠耳朵。”
医生告诉妈妈,8岁的冉冉患有分泌性中耳炎。妈妈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回事?
像冉冉这种情况,最近在浙医四院耳鼻咽喉科门诊中比较常见,昨天一下子就接诊了3个这样的“小病人”。
鼻咽喉科执行主任何建国说: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发病率很高,是儿童耳鼻喉最常见病之一,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言语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
春季更应警惕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春季气温冷热变化无常,最易引发感冒和鼻窦炎,病菌经咽鼓管方向引起中耳感染,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发病症状比较隐蔽,多数除听力部分减退外,其他症状如耳痛等不明显。
孩子的这些表现家长需注意!
儿童由于表达交流的原因,经常主诉不清,往往不易被家长发现而被忽视。医生提醒说,如果家长注意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婴幼儿往往表现为:
对周围声音反应差
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
反复抓耳,易激惹
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可能会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
如果家长发现患儿有上述异常现象,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和声反射、耳显微镜或内镜检查等可以明确诊断。
在其听力受到影响明显时家长才发现异常,带孩子就诊,此时已经延误诊断和治疗。
医
科
普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该病是引起小儿听力减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达12周以上者即为慢性。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为什么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这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及其发育进程有关。新生的宝宝和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相比,其咽鼓管相对较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容易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引起炎症。新生儿哺乳不当容易逆乳,特别是取平仰卧位用奶瓶人工哺养者,逆乳时乳汁留积于鼻咽腔,往往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特点?1听力减退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前大多有感冒病史,以后听力逐渐减退,伴自听增强。当头位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慢性者起病隐匿,患者常说不清发病时间。小儿患者大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如小儿患者的另一耳正常,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
2耳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
3耳内闭塞感
耳内闭塞感和闷胀感是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按压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
4耳鸣
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为间歇性,如“噼啪”声。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撸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日常生活怎样预防中耳炎?1掌握正确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有人擤鼻涕时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试图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含有大量病毒和细菌的鼻涕向鼻后孔挤出,经过咽鼓管逆行到达中耳鼓室而引发中耳炎。
正确的擤鼻涕方法:以大拇指轻压一侧前鼻孔,轻轻地擤出对侧开放鼻腔内的鼻涕。
2预防伤风感冒,增强机体抵抗力3掌握正确游泳方法游泳时要掌握用口吸气,用鼻出气的基本方法,防止呛水。有中耳炎或中耳炎痊愈不久的人,不应游泳。当呼吸系统有急性感染时,咽鼓管的抵抗力降低,也暂时不要游泳。
4预防急性传染病中耳炎还常常是小孩子时期一些急性传染病的并发症。
5注意中耳相邻结构的影响积极治疗感冒、鼻炎、扁桃体炎、咽喉炎和口腔内的炎症性疾病。
6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哺乳时小儿不要平卧,头部要高一些,以防奶水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7用正确的方式挖耳避免不当挖耳导致鼓膜穿孔而致细菌直接从外耳道进入中耳。建议用棉签在外耳道轻轻挖。
专家介绍
何建国浙医四院耳鼻咽喉科何建国主任长期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慢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及听力重建,参与国家及浙江人工耳蜗植入康复项目,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对危重病人及疑难杂症的治疗有一定经验。
专家门诊:每周三全天
特需门诊:每周五上午
“浙医四院订阅号”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北京中科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lrzey/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