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按照《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和《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年)》的相关要求,全面推进全年龄段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听力残疾预防,普及全民听力健康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听力残疾预防意识和预防能力,大力宣传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知晓率,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全面营造关爱、帮助听力残疾人的社会氛围。
一、什么是听力障碍?听力障碍俗称耳聋,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声及言语声。其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1.轻度:听谈话声有困难。
2.中度:听大声说话有困难。
3.重度:对着耳朵大声喊只能听到几个词。
4.极重度:对着耳朵大声喊也听不到任何词。
听力障碍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儿童,则可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严重者可因聋致哑。
二、哪些是听力障碍高风险人群?1.有家族性耳聋病史者。
2.曾有过其他耳病史,如中耳炎、梅尼埃病。
3.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
4.有耳毒性药物应用史。
5.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6.有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
7.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三、如何预防听力障碍?根据听力障碍发生的病因、患病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1.如果家族中有耳聋成员,要引起重视,可进行耳聋基因诊断确诊是否为遗传性耳聋以采取措施避免其他成员出现耳聋。
2.孕妇孕早期应加强营养、减少感染,孕期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高危孕妇还需加强自身及胎儿监测,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听力障碍。
3.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异物进入外耳道,不要随意掏耳,注意耳部卫生。一旦发生中耳炎,及时就医。
4.尽量远离噪声或减少噪声暴露时间,预防噪声性耳聋。
5.老年人应建立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预防老年性耳聋。
6.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药物性耳聋。
四、如何预防孕前或孕中宝宝的听力损失?遗传因素是导致宝宝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加强孕前检查,尤其是有耳聋或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或曾生育过听力障碍患儿的夫妇,应尽量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及相关检测,可减少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孕前进行基因检测可了解孕期宝宝是否患有听力障碍或携带耳聋基因。孕早期预防病毒感染,特别是风疹、巨细胞、单纯疱疹等病毒感染,孕期耳毒性药物的使用、孕妇糖尿病或甲低等因素均可损害孕中胎儿的听力。因此,孕期避免病毒感染和耳毒性药物,加强孕妇保健是减少先天性非遗传性听力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
五、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是什么?宝宝出生后72小时左右,应接受听力筛查(初筛)。初筛未通过应在42天左右复筛,复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应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确诊。出生时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如黄疸、缺氧等)、初筛未通过的宝宝,月龄3个月内直接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确诊。
若宝宝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说明当前听觉功能正常,但不能排除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此,0~6岁的宝宝每年均应该接受儿童保健机构的听力筛查。
六、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反复发作可导致听力损失,进而影响语言发育。正确喂养婴幼儿,防止呛奶,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外耳进水,预防感冒等可减少中耳炎的发生。加强锻炼,提高体质,减少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听力损失。此外,应积极防止儿童头部外伤、减少娱乐噪声和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
七、怎样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听力损失?定期进行儿童听力筛查,对早期发现听力损失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儿童听力筛查的年龄为0-6岁,其中6、12、24和36个月龄为重点年龄。如果发现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动作,或有耳痒、耳流脓等症状,或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医院检查听力;耳鸣可伴随听力下降出现,若孩子主诉“耳朵嗡嗡响”,家长应予以重视。
八、为什么要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lrzey/1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