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急性中耳炎症状 >> 正文 >> 正文

视频名医直播间医院重症医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21-4-18

名医直播间,专家就在您身边

破伤风与人体外伤后的伤口感染有关,如若发病死亡率极高。生活中磕磕碰碰难免,无论是小伤口还是大创伤,哪些情况需要高度重视正确处理?受伤后应该怎么办?破伤风感染后去哪些科室就诊?

医院重症医学科任志强医生应邀走进商丘广播电视台文体科教频道《名医直播间》为大家解答有关破伤风的诸多问题。

名医

任志强,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在职研究生。从事感染及急危重症临床工作10余年,先后至医院、医院急危重症系统进修学习。擅长诊治各种重症感染、各类型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急危重症疾病,对各型肝炎、肝衰竭、破伤风、流行性出血热、手足口病等危重疾病的诊疗经验丰富,具备床旁纤支镜下治疗、经皮扩张气管切开、血流动力学检测、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深静脉置管、镇痛镇静等重症技术。

先后多次评为“优秀医生”、“先进个人”和“商丘抗疫好人”,参与发表相关专业国家级论文10篇。

名医

名医直播间:警惕易被忽视的严重疾病—破伤风

欢迎观看视频,建议WIFI下:

医院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任志强

嘉宾解答的部分问题:

您先帮助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破伤风?

任医生:首先,破伤风是一种非常容易被忽视,但是又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

通俗地讲:破伤风是由大自然广泛存在的一种细菌,叫做破伤风梭菌,这种菌经过人的皮肤粘膜破口进入人体,在缺氧或感染的环境下,这种细菌繁殖分泌毒素,造成人的一种中毒,这种毒素非常厉害,可以造成中枢调节肌肉舒张的器官不工作,造成我们身体的肌肉只能收缩不能舒张,临床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非常严重,如果不治疗,婴幼儿,特别是老年人不治疗死亡率接近%,全世界破伤风平均的死亡率在50%左右。

破伤风感染的常见致病因素有哪些?

任医生:首先破伤风梭菌在一般的浅表伤口不易生长,其感染的重要条件是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以下因素会增加感染破伤风的机会。

1、伤口被泥土、粪便、痰液污染。

2、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

3、烧烫伤、挤压伤、烟花爆竹炸伤等。

4、开放性骨折。

5、动物或昆虫咬伤。

6、慢性鼻窦炎、中耳炎、口腔感染、肛旁脓肿等。

7、新生儿脐带感染。

8、异物残留在体内,如钉子或碎片。

破伤风感染的患者都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任医生:破伤风感染后不会马上出现症状,会有一段无典型症状的潜伏期。潜伏期与原发感染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有关,一般为3—21天,多数在10天左右。一般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伤口表现:破伤风感染的伤口局部可无明显的炎症或感染征象,甚至有些看上去已经愈合。

典型症状:苦笑面容(即不自主的笑容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抽搐,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早期症状为漏口水、出汗和易激动。

①全身型破伤风

全身型破伤风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痉挛发作,发作时意识清楚,面容痛苦,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不发作时患者肌肉也长时间处于肌张力增高状态,即不自主“使劲儿”的状态。

患者可先有全身不适、乏力、咀嚼无力、咀嚼肌酸胀、发紧,接着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甚至牙关紧闭;颈项僵硬无法活动自如,头后仰;出现“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呼吸肌受影响时,呼吸肌难以受自主控制,胸部持续僵硬,可出现面唇青紫,呼吸困难甚至暂停。

②局部型破伤风

③头部型破伤风

④新生儿破伤风

如果受外伤后应该怎么办?破伤风感染后去哪些科室就诊?

任医生:符合前面提到的破伤风梭菌致病条件的伤口都应及时就诊,尽早规范处理伤口可减少破伤风梭菌感染的可能。同时应正确进行破伤风预防,以减少发病率。

首先,当发生外伤时,尤其是伤口较深、存在污染、伤口内有异物的时候,避免自行处理,应该就近到急诊外科、创伤外科、感染科接受规范的专业治疗;其次,在外伤治疗时,进行破伤风疫苗接种预防。如果已经是破伤风发病状态,应该到急诊或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

破伤风感染后的治疗也是与死神争夺生命,对于破伤风都有哪些治疗措施?

任医生:破伤风治疗理念:通过应用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中和人体中的毒素。通过处理伤口消除破伤风梭菌,防止毒素进一步蔓延。在病情持续期间给予支持治疗。

急性期治疗

抗破伤风梭菌治疗

清创

抗生素

药物治疗

要想做好对破伤风的预防,我们应该怎么做?

任医生:

1、破伤风是可预防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尽量避免受伤,如果不幸受伤,要及时就医进行清创处理,并进行破伤风疫苗注射。

2、破伤风知识大众普及,以及各级医务人员都予以重视。

详细内容请观看节目视频。

名医直播间

服务大众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jxzey/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