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急性中耳炎症状 >> 正文 >> 正文

临床笔记内镜辅助下经口切除咽旁间隙神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20-8-19

内镜辅助下经口切除咽旁间隙神经鞘瘤

罗庭庭,贾园园,郭庆

咽旁间隙的肿瘤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5%[1],病理多样化,90%为良性,主要来源于神经、血管、淋巴组织、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等,部分来自于临近各壁,如腮腺深叶等[2]。而神经鞘瘤是发生自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任何神经均可发生,头颈部为好发部位之一,约占全身神经鞘瘤的25%~45%[3],但发生在咽旁间隙者较为少见。咽旁间隙解剖区域隐蔽、深在,常形成较大的肿瘤,肿瘤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故手术径路的选择十分重要。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以“右耳闷、耳鸣17d,发现右侧咽旁间隙肿块4d”入院。患者首发症状为右耳闷、耳鸣,伴听力减退及自听增强,无发热,无鼻塞、流涕,吞咽时略感不适,医院,考虑为“中耳炎”,给予抗炎治疗1周,症状无缓解,来京后行鼻咽镜检查:右侧鼻咽部可见一突出肿块,表面光滑;行鼻咽部CT检查(图1A、图1B):右侧咽旁间隙内卵圆形肿块影,大小约45mm×36mm,密度不均,边界清楚,咽鼓管咽口及右侧咽隐窝受压变形,右侧下颌支受压略外移,右侧茎突略移位,右侧蝶骨翼板受压变形;结合病史、辅助检查,考虑良性肿瘤可能性大。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对美观要求较高,经术前仔细分析及讨论,遂放弃颈外切口,采取全麻下行内镜辅助下经口咽旁间隙肿块切除术,术中用开口器开口,暴露咽腔,于鼻内镜下,用镰状刀于右侧扁桃体后内侧、咽侧索做一长约3.0cm的纵行切口,用弯钳、剥离子钝性剥离,暴露肿块内侧壁,见肿块包膜完整,囊实性,壁较厚,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无明显粘连,用注射器抽取囊内液体,使其体积变小,边牵拉边用剥离子钝性剥离肿块下壁、上壁,在鼻内镜(0°、70°)辅助下钝性逐步剥离,直至肿块完整切除(图2),双极电刀止血,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内镜下检查无活动性出血,逐层间断缝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病理结果:神经鞘瘤合并出血囊性变(图3)。术后患者分泌性中耳炎症状、咽部不适症状均逐渐消失。随访6个月,患者无不适症状,肿瘤无复发。

2 讨论

咽旁间隙肿瘤以良性居多,占90%,以神经源性多见,约占70%,其中神经鞘瘤最为常见,其次为副神经节瘤,另外涎腺来源约占15%,其中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4]。

咽旁间隙为一围绕咽部的潜在间隙,形似倒置的锥形,居下颌支与咽侧壁之间,上至颅底,下达舌骨平面,前界为翼下颌韧带及颌下腺,后界为椎前筋膜。咽旁间隙肿瘤早期发病较隐蔽,早期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症状,随着瘤体的不断增大,可出现咽异物感、吞咽受限、发音不清或鼻音,也可出现耳闷、耳鸣,听力减退、鼻塞、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声嘶、半舌麻痹等,当患者就诊时瘤体可能已经生长较大,对手术造成一定难度。因咽旁间隙解剖位置特殊,可经颈外切口手术,同时也可经口内切口,无论哪种术式,解剖暴露尤为重要。

2.1 颈外径路。颈外径路又可分为颈侧径路、腺体径路、颌下径路及截断下颌骨等术式[5]。颈侧径路为最为常用而且安全的手术径路方式。

2.1.1 颈侧径路。沿颌下做一乳突尖至舌骨的弧形切口,距下颌缘约2cm,于面静脉深面向上翻瓣,保护好面神经下颌缘支,暴露腮腺下极、颌下腺下缘、胸锁乳突肌前缘、二腹肌后缘,确切显露颈动脉三角内容物、颈内静脉及舌下神经,在暴露肿块下极之后,用拉钩牵拉术野上端,将腮腺下极、面神经下颌缘支一起向上翻起,充分暴露肿块,钝性剥离,直视下切除肿块,必要时可将下颌骨拉向前方,甚至可以使颞合关节轻微脱位。此径路视野清楚,并发症少,为最常选用的径路。

2.1.2 腺体径路。当咽旁间隙的肿块来源于腮腺深叶时,可选择此径路。做腮腺常规“S”形切口,解剖面神经并予以保留,切除腮腺浅叶,再将下颌骨向前牵拉,扩大咽后间隙,分离并摘除腮腺深叶及其肿瘤。

2.1.3 颌下径路。于下颌骨下缘下1.5~2.0cm处做一横切口,依次进入颌下三角,摘除颌下腺,于颌下间隙深部逐步分离显露肿瘤,并予以摘除。

2.1.4 截断下颌骨。当咽侧壁肿瘤很大,与颈内动脉及其他重要结构紧邻时,扩大颌后间隙不足,必须截断下颌骨时,可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选择于下颌骨正中、下颌角及下颌颏孔前进行离断,充分暴露后切除肿瘤,下颌骨正中或下颌颏孔前进行离断者,不损伤下牙槽神经,下颌角离断距离肿瘤位置最近、可减少手术创伤,各有优缺点[6]。

2.2 口内径路。于肿瘤隆起处依次切开黏膜、咽缩肌,钝性分离,逐步暴露肿瘤,结合鼻内镜成像系统,可视下沿肿瘤包膜逐步钝性分离并将其切除。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肿瘤后外侧的颈动脉鞘及后组颅神经,避免使用暴力。根据肿瘤的位置可能需要预先切除扁桃体或切开软腭,剥离肿瘤时尽量在可视下操作,取出肿瘤后应借助鼻内镜充分观察术腔,止血彻底,并可填塞可吸收止血材料,切口可分层间断缝合,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预防感染,监测患者呼吸,预防局部肿胀影响呼吸。

经颈外切口解剖关系熟悉,暴露清楚,较为安全,手术时间短,但因切口影响美观,部分年轻女性难以接受。经口内切口虽可避免切口瘢痕,但需对头颈部解剖关系了如指掌,术前需充分评估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包膜是否完整、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是否清楚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对于肿瘤较小、明显突向咽腔且表浅局限、CT或MRI显示肿瘤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者,可经口内切除,而对于怀疑恶性、包膜不完整、巨大肿块无法经口取出及侵犯相邻大血管的肿块,不可经口内切口。

口内径路可避免皮肤瘢痕,美观、微创,但因其视野狭窄、操作空间小,分离肿瘤时带有一定盲目性,较容易导致肿瘤包膜破裂,损伤神经和神经血管几率较大,术后感染的几率也较颈外径路高,故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症。本例患者采取口内径路的同时,借助了鼻内镜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视野不清的问题,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田文栋,李湘平,李丹凤,等.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经口手术进路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4:-.

2.罗伟,梁健刚,陈靖,等.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径路探讨.中外医学研究,,11:9-11.

3.耿中利,刘春生,马斌林,等.头颈部神经鞘瘤31例临床分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34:-.

4.申卫东,黄德亮,王嘉陵,等.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4:-.

5.杨佑成,蒲章杰,姜均鉴.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进路选择//杨佑成,蒲章杰,主编.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图谱与手术技巧.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吴文源,洪育明,梁振源.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现代诊断与治疗,,19:-.

作者简介

作者/罗庭庭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河北 燕郊 

Email:ramyleaf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jxzey/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