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可是许多患者在耳鼻喉科就诊时却发现,明明医生说得的是中耳炎,可是开了一堆治鼻子的药,是医生开错了?抑或是过度治疗?今医院耳鼻喉科的张良主任为您解开谜团,讲一讲鼻子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
我们的耳朵和鼻子之间有一个管道相通,我们称之为“咽鼓管”,这是耳朵与外界交通的唯一通道,也可以说是中耳通气引流的唯一通道,是一具有可塌陷内壁的狭窄管道,连接中耳腔及位于鼻后的鼻咽腔,通过这个管道的不断开放和关闭,耳朵才能保证内部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一致,我们才不会感觉到耳朵闷堵不适。
由于咽鼓管是耳朵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通道,因此一旦通道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耳朵的反应,而咽鼓管的外部出口就位于鼻腔的后部,因此当鼻子出现阻塞、炎症等问题时就很容易波及咽鼓管的外口,造成咽鼓管的阻塞。当鼻咽部存在炎症、肿瘤等一些病变时,鼻咽部组织肿胀会压迫咽鼓管咽口使之不能正常开放,或者咽鼓管软骨部因局部功能障碍或周围因素压迫也会出现咽鼓管闭塞,这些情况均可致鼓室内压力降低,外界压力相对增高,从而引起耳闷、听力下降等不适。
当咽鼓管发生持续性功能障碍时,无法正常通气引流,当鼓室内空气消耗殆尽,就会出现负压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进一步引起周围粘膜的炎症水肿和渗出,形成耳内积液,从而引起听力的下降,这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分泌性中耳炎。如果在中耳渗出的基础上再合并化脓性细菌感染,就会演变成化脓性中耳炎。这些情况下,治疗鼻子才能从根本上治好耳朵。
总结下来:如果得了分泌性中耳炎,使用滴鼻剂可以使鼻腔分泌物减少、充血减轻,咽鼓管的肿胀、阻塞也会减轻。这样能够让咽鼓管的功能得到恢复,有利于中耳炎的痊愈。因此,医生在治疗中耳炎时,往往会给患者开些滴鼻剂如麻黄素滴鼻液等药物。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咽鼓管吹张术:
咽鼓管吹张术是指用手捏住鼻孔,张口吸气后屏住呼吸,使气体由鼻咽到达咽鼓管,以达到通气的目的。用于治疗由感冒、过敏、鼻窦炎、鼻炎等而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无须药物治疗或鼓室置管术。
咽鼓管吹张用于诊治咽鼓管阻塞,引流中耳鼓室积液,提高听力。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捏鼻自行吹张法
又名自行吹张法,其法是:清除鼻涕,用手指捏住两侧前鼻孔,张口吸气后屏气,促使气体自鼻腔进入鼻咽部达耳咽管,以达到通气目的,并可反复多次。乘飞机时空乘人员经常提醒大家耳闷不适时做吞咽、张口或打哈欠的动作来缓解就是这个道理。但在上呼吸道感染、脓鼻涕增多时忌用。
二、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患者取坐位,清理鼻腔内分泌物,以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于鼻腔及鼻咽腔行表面麻醉。嘱患者稍低头,将导管前端弯曲部朝下,由患者鼻腔导入,抵达咽后壁后,向外旋转90度,慢慢回拉,绕过咽鼓管圆枕,沿咽鼓管咽口向外上方向插入,嘱患者吞咽同时以耳咽管二联球向鼓室内注入少许空气,患者和操作者可同时听到鼓室内有气体进入。
听了张主任的介绍,聪明的您一定能理解“耳病治鼻”的原因了。
医院
耳鼻喉科专家出诊时间
张良:每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石磊:每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张建中:每周四上午、周六上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jxzey/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