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耳炎症状 >> 中耳炎发病症状 >> 正文 >> 正文

黄帝内经三句话道出疾病的三个起因

来源:中耳炎症状 时间:2021-7-21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怒则气上,容易血压升高,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有时候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郁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张介宾:“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情志活动异常,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机失调会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而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所以治病当以调气为要,气机调畅则人即安和,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气行则可以解郁导滞。正如《丹溪心法》所说“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病理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壅塞经络,所以要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遵循经络理论,调治各种疾病。调“气”可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出体外,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第二句是生病起于过用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为什么呢?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所以病人常常会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第三句是德全不危《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古书上讲,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富贵,这样堕落起来,就像箭一样快,还不如清苦生活,少造业。所以我们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大家严重低估了道德的价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那些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看到这点后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文章源于网络,略有调整)推荐阅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对今人有何启迪呢?疾病的真相,原来你一直在“透支生命”您了解中医肝的功能吗?巧按穴位疏肝护肝张仲景: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擅长简介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ningstudio.net/zeyfb/8537.html